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尝试“两权分离”

2017年09月19日 10:41 新浪四川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美术社砖楼内部。 美术社砖楼内部。

  人民公园对面的祠堂街,一直是一片破破烂烂的低矮建筑。然而最近,位于16号的一栋两层砖楼在拆掉打围之后,却以其民国建筑风情吸引着过往行人。这栋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上世纪30年代曾是四川美术社所在地,吸引过张大千等名流在此办展。几十年以后,它却垂垂老矣几近荒废。得益于成都在市级以下文物建筑中试点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依法进行维修后的古老建筑,又重现生机。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张大千办展的美术社旧址首吃螃蟹

  8月31日正午,祠堂街上的老妈蹄花、火锅等餐馆又开始了热闹的吆喝。在一派杂乱无章中,外立面已维修结束、中西合璧的祠堂街16号砖楼,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原本就是它该有的样子。”买下这里使用权的谢永建笑称。

  祠堂街民国时期是成都翰墨飘香的文化地标。祠堂街38号,《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10号,民国时著名的聚兴诚银行祠堂街办事处,同时也是四川著名国画家张采芹的画室。而不远处的祠堂街16号,就是原四川美术社所在地。成都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抗日战争期间至1949年前离开成都,在成都开过四次画展,其中两次就在这里举行。1943年,徐悲鸿赴成都举办个展的所在地也在四川美术社,亲眼目睹张采芹为接纳来川躲避战乱的艺术界同仁并为其办展所付出的艰辛,他还主动为张采芹画了一幅全身素描像。

  这处曾经名流云集之所,早已是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建筑产权不归属于文物部门的尴尬在于,这处文物随着时光飞逝,老态龙钟,产权所有人意识不到它的价值,而缺少保护经费的文物部门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尝试文物两权分离:引

  导社会资金买下使用权,并按文保要求进行文物保护,迫在眉睫。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市县级文保单位和文物点的维修利用。此后,成都市文物局开始筹备试点,祠堂街16号入选。

  两权分离让古老建筑焕发生机

  购买美术社砖楼使用权的谢永建学建筑出身,对老建筑情有独钟。他一直认为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稀缺性,希望在此领域投资,曾经名流云集的祠堂街16号进入了他的视野。谢永建回忆,2014年的美术社砖楼已经烂得不像话:地板坑坑洼洼,木质的栏杆糟朽坍塌,天花板也脱落……他将房子租了下来,“当时并没想好要怎样利用,只是觉得不能再任这种不可再生的建筑继续烂下去了。”危房要保护,先要进行维修。成都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美术社砖楼完全按照文物法的相关要求进行,“先将改造方案报文保专家审核,再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基本上每个月,相关专业队伍都要对此进行巡查,确保不出现违规情况。”2016年,谢永建又买下美术社砖楼的使用权。而近日颁发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市级及以下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两权”分离试点,其中的试点单位就是美术社砖楼。作为文物部门,不仅要引导使用权所有人依法维护文物,在未来保护性利用时,也制定了相应准则,设定了各种红线。

  谢永建投资200万元维修的砖楼虽然尚在工程收尾阶段,但已经基本恢复了往日身姿:灰砖墙面古朴雅致,三扇砌成拱状的玻璃大门又多了几分异域风情。从紧闭的玻璃门往里看,坍塌的二楼栏杆已经重新安装,木质雕花斗拱等精美构件也清理干净。谢永建对美术社砖楼的未来已经充满信心,“虽然美术社已经不复存在,但建筑本身就是艺术,何况它所承载的历史积淀无法复制。”

  来源:四川日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