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间文物建筑需众筹思维

2017年09月19日 07: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谢晓刚

  近日,安徽省歙县一乡政府以底价人民币90840元,公开竞卖明清古祠堂构件引起热议。9月14日,记者从当地文物局获悉,迫于舆论压力,歙县人民政府已经决定终止这一竞卖行为。(9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这的确是个难题,这些明清古祠堂虽然是文物建筑,但是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县里和市里并没有专项的财政拨款来支持祠堂的修缮和保护。而如果维修祠堂的局部,就需要好几十万,凭县里的财政力量根本无力承担。中国文物点多面广,基层保护千难万难,由此也可见一斑。

  先抛开文物保护的意义不谈,仅从乡村文物建筑给曾经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乡愁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何以承载乡愁?文物点的存在,就是一个个乡愁的历史印记。

  长期专注徽州古村落及古建现状调查和保护的摄影师张建平告诉北青报记者,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之一。而根据2013年《黄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徽州祠堂有446座,但是有近一半都已经毁坏。

  近十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各地出台了相应的文物保护条例,政府的重视、文物保护机制的确立和经费投入的增加,使得全社会对文物保护逐渐形成了共识。然而,文保单位一般能受到重视外,分散在民间各处的文物点,浓缩了地方历史人文,承载着人们的故土之思、家园之望,却常被忽视。

  在保护和毁坏之间,这些散落的文物建筑逐渐消亡,不仅仅安徽存在这种情况,全国其他省份文物建筑的保护现状也甚为堪忧。

  今年3月11日,山西省政府亦印发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今年8月1日安徽省正式施行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者个人采用认保、认养、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

  这些举措的出台,其实就是共享经济时代以众筹思维解决公共管理资源掣肘、能效不足的问题,是政府以政策作为引导,举全民之力量保护好这些散落民间文物的好措施。

  毕竟,在我国很多的文物都散落在社区、乡间、山野……规模或影响虽然达不到文物保护级别,但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是它们承载的乡愁不可小觑,更是支撑起中国浩淼人文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犹如这些被称为徽州三绝”之一的清明古祠堂,它们既是文化历史的遗存和积淀,也是文脉传承的载体,具有特殊地域性。

  对于政府保护力量有限,正在历经岁月“风吹雨打”濒临消逝的未列入保护单位的民间文物建筑,以众筹思维集全民之力呵护它们,保存好这些文化遗存,又何尝不是当务之急?

  来源:东方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