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世博中国馆如何转身中华艺术宫

2017年09月29日 10:2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

  2017年10月1日,中华艺术宫将迎来开馆五周年。我们首先用一组数据来了解下中华艺术宫走过的这5年。

  作为一所集收藏保管、学术研究、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国际交流、数字服务以及文创产业于一身的“国家重点美术馆”。

  5年间,中华艺术宫共接待观众1230万人次,举办展览180余场。开展公共教育活动760多场,活动涵盖讲座、亲子、导览、文学、戏曲、影展、演出等多种形式。1100余名“文化志愿者”为观众服务近25万小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360余款。开通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82000人,推送信息750余条……一座“整洁、诚实、友好、美丽、知性”的艺术博物馆屹立在浦江之滨。

  开馆之初,中华艺术宫就明确了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为主要学术研究定位,以“海派绘画”和“中国当代架上美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学术研究,举办成果展览。

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

  5年来,中华艺术宫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策划推出《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东方之路——20世纪中国美术的探索》、《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贺友直捐赠作品陈列展》、《俞云阶精品展》等一批学术研究展览并将之纳入常设展览体系。

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中华艺术宫名家馆
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中华艺术宫名家馆

  为贺天健、林风眠、关良、滑田友、谢稚柳、吴冠中、程十发等7位享有盛誉且有作品完整捐献给国家机构的艺术名家设立“名家艺术陈列”专馆长期陈列展,使得常设展览数量与展示面积接近全馆的1/3。

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中华艺术宫名家馆

  此外,中华艺术宫每年还开展数场中外艺术家、机构之间的对话研讨等学术活动,如“俞云阶艺术研讨会”、“吕佩尔茨对话会”、“文心雕龙——超越时代的中国绘画传统”等,研讨内容既有对知名艺术家艺术历程的回顾与研究,也有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考。

中华艺术宫俞云阶精品展中华艺术宫俞云阶精品展
中华艺术宫 吕佩尔茨中华艺术宫 吕佩尔茨
吕佩尔茨对话会 photographer ZHAO Dongyang吕佩尔茨对话会 photographer ZHAO Dongyang

  同时,积极参与“创世神话”“时代风采”等创作工程,编发年报和馆刊,出版展览画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研究平台及内容载体。

  作为全国仅有的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日益构筑起更为广泛的文化自信。

  在建党、建军、建国等重要纪念日组织举办的《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1927-2017)“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美术作品展”》、《第八届上海美术大展》等大规模、高品位、综合性的美术展览,正是中华艺术宫用艺术语言讲好主旋律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努力和责任。

  与此同时,中华艺术宫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国际重要美术馆的合作,在一系列工作中进一步融入国际美术馆体系,让中国了解世界,更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

  “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

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

  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

  举办《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引进《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蒙卡奇和他的时代”艺术展》、《“时间停留——世界艺术大师马库斯·吕佩尔兹艺术展”》;响应和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欧洲、非洲等艺术机构合作举办《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转折——20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美术》、《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开展“世界艺术巡礼系列展”、“拉美大师系列展”等系列展览,就是对建构起贯通中外、对话中西的综合展览格局的有益尝试。

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

  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  

  开馆5年来的经验证明,中外美术展览的这种“对话”让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在内容与形式上所具有的互联、互证、互通的特性愈发明显。  

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

  2014年,中华艺术宫推出了自有展览品牌“同行——美术馆联合展”,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让中外美术作品的“同场竞技”,先后以表现主义、现实主义和写实性绘画、人物肖像为主题,举办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与中国具象绘画大展》、《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1927-1949)》、《俄罗斯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品展》、《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邀请展》等10余个子展项。事实证明,这一品牌很好地展示出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的关联,凸显中华文化自信,更从中映射出中国艺术成就的世界意义。

  馆藏艺术精品是一座美术馆的“家底”和“底蕴”。这些艺术精品既是历史与精神的载体,也是文化与艺术的传承。而如何让这一传承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让更多人体会到文化精品之美,是中华艺术宫开馆5年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拥有16000余件馆藏珍品的基础上,中华艺术宫自开馆以来不断加大对藏品的研究力度,牵头创建了“1+16市区美术资源联动机制”,策划专题展览配送到区县艺术场馆,让更多的藏品与更多观众见面。

  5年来,中华艺术宫确立了收藏定位,营造社会捐赠氛围、鼓励无偿捐赠,积极与艺术家及其家属联系,先后募集了徐悲鸿、哈定、沃尔蒂、瓜亚萨明等名家珍品750余件。

  对内重点推行藏品电子化管理,梳理了藏品管理的各项规范制度,完成了包括23项管理标准在内的《中华艺术宫收藏保管制度》。积极参与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如期完成藏品数据采集、审核、信息上报等藏品普查工作。

  对外利用馆内藏品资源优势,在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于2014年牵头建立“1+16”市区美术资源联动机制,“1”是指以中华艺术宫为核心,积极整合市级美术机构、市美协等资源;“16”是指包括各区县、行业以及民营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美术馆,“1+16”机制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市区联动、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中华艺术宫已向5个区县的6个艺术场馆配送了《简庆福摄影艺术展》、《馆藏俄罗斯版画展》、《贺友直漫画艺术展》等馆藏精品展览,并同时配送了配套讲座,藏品利用率以及社会覆盖面显著提升。

  作为上海美术的一面旗帜,中华艺术宫开馆5年来充分发挥场馆的地理位置优势、地标建筑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各种体验、演出、讲座、电影、音乐会等教育活动,逐步构建起以展览为核心、融多元艺术教育形式于一身的“艺术服务综合体”。

约见大师 奥赛珍品临摹活动约见大师 奥赛珍品临摹活动

  除了定期推出面向社会大众的“上海美术大课堂”艺术普及讲座和“艺文会”、“四季品剧”等跨界高端讲座之外,中华艺术宫于2013年率先在全国美术馆中以文教结合为理念开辟常设的艺术教育长廊,集普及教育、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于一体,在举办各类儿童特色教育展览的同时,用亲子阅读、动手体验等更具参与性的方式开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课”。

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宫活动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宫活动

  此外,中华艺术宫也尝试着“走出场馆”,通过开展“快乐330”进校园工程,用现场授课的方式对课本教育进行延伸,“流动的美术馆”则是把优秀少儿作品送到学校、社区巡展。2016年,结合“创世神话”创作工程,又与市教委、新民晚报社等联合开展“我心中的创世英雄”儿童绘画教育与作品征集系列活动,开展了17场公开课、亲子体验、专题讲座等活动,征集到320件儿童创作作品,其中163件优秀作品在中华艺术宫艺术教育长廊展出并制作成图录。

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宫活动丰富多彩的中华艺术宫活动

  与此同时,中华艺术宫还通过长期放映各类艺术电影、定期举办电影主题展映活动、推出微电影征集活动、打造品牌公益音乐会“中华艺术宫之约”等艺术衍生活动,将“艺术服务综合体”的理念进一步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开馆5年来,中华艺术宫招募的1300余名“文化志愿者”不仅为观众和嘉宾提供了专业讲解,还在讲座、亲子体验等活动中担任着现场维持工作,有的还担任着展览策展团队现场助理的工作,成为了“艺术服务综合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华艺术宫在开馆之初就将数字信息服务作为未来工作的重要部分。五年来,始终以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度、方式的便捷度、内容的准确度、信息的时效性为首要考量,在建立起数字美术馆的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推出手机APP客户端,在数字化领域越走越扎实,既在信息推送上做到“快”与“准”,又在网络资源共享上做到“精”与“细”。

  开馆5年来,中华艺术宫的数字服务已经实现了多屏互联、多平台互动。

  在最常规的语音导览的基础上,场馆中随处可见的信息屏为参观者提供最直观的展览和活动信息,通过手机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或使用最先进的AR技术获取作品介绍,或者打开中华艺术宫官方APP客户端查看展厅所有楼层和展厅的三维导览地图,场馆再大也不会迷路,还可以在中华艺术宫官方微信公众号中进行活动预约。

  数字化的信息服务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向观众开放”向“为观众服务”的转型,一座“永不落幕的美术馆”业已形成。

  回望中华艺术宫开馆以来的5年,是再一次“艰苦创业”的5年,是转型发展的5年,也是奋发进取的5年。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

  雅昌艺术网专访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聊一聊中华艺术宫这五年。

  雅昌艺术网:五年来,首先从非常感性的来谈,您觉得中华艺术宫有什么变化?

  李磊:中华艺术宫的前身是世博会中国馆,它是一个象征。在世博会期间,这个馆无论是建筑还是内容上,都是代表了国家“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中国进步的战略方向之一就是城市化,用城市化来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的许多问题,所以它更多的是标示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加上它突出的建筑形态,也是中华民族视觉的象征。通过改造,世博会之后它华丽转身为中华艺术宫。这个建筑本身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但它在功能和工作的目标上有所调整,从内容上从一个单向的世博会主题,转化为中国视觉艺术的载体,呈现中华民族视觉艺术的载体。

  雅昌艺术网:中华艺术宫完成了从世博会场中国馆到内容转型的工作。

  李磊:视觉艺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非常重视,又极其发达的艺术表达的手段之一,尤其在上海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格局当中,市委市政府提出这样的布局,建设更多的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艺术场馆,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中华艺术宫它转型为美术馆,它的职能又是转型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文化场馆。

  雅昌艺术网:中华艺术宫在公众服务上如何推进?

  李磊:在内容上,中华艺术宫以全球华人的视觉艺术为主要的内容,它的时间段是以美术近现代和当代美术为主要载体。它的服务以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和主要目标。强调普惠,是因为我们所有的经费都是由市级政府财政支持,同时我们所有的对公众的服务:门票、讲座、其它课程都是免费的,只要你能报上名,就可以参加,它不以经济作为杠杆,所以我们在积极的朝这个方向走。

  雅昌艺术网: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您如何总结中华艺术宫五周年?

  李磊:在五年的历程中,我们提出两句话: “攀高峰,树民族魂。播春雨,润百姓心”。我们要树立起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丰碑,但是树起这个丰碑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这里感受到真善美。所以我们也向市政府提出来,我们要做一个有温度的美术馆,做一个有情有义的美术馆,做一个大家在这里能够心灵休息、相互交流、获得滋养的美术馆。

  我们的目标是更加人性化,作品与观众是相互互动的关系,我们有很多的名家大师的作品,是给大家欣赏,但是更多的是能够互动、交流,这是我们的想法。中华艺术宫场馆已经是现成的,所以我们做的不是场馆,我们做的是如何把更加充实、更加富有知性的内容,充实到这个场馆当中,这是我们大量要做的工作。

  雅昌艺术网:中华艺术宫的体量非常大,是否也给运营带来压力?

  李磊:5年里我们进行了一些微调,目前是35个展厅,中华艺术宫总面积是16万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的面积接近7万平方米。所以我们的内容是非常充实的,是因为我们打开大门,和全国各地的美术家、美术机构一起合作;和全球华人的相互交流;和世界各个重要的博物馆进行的交流。我们做了很多的品牌,也做了很多的展览,这些展览充实了我们的展厅。

  雅昌艺术网:在整个展厅设置上如何规划?

  李磊:目前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展厅面积,我们长期陈列展为主,比如现在的49米和41米展厅;还有三分之一是自主策划的重要展览,以中华艺术宫学术研究为基础进行的展览;另外还有三分之一是和社会合作的展览,这样展览就会丰富多彩。

  十一以后,按照规划,我们会把中华艺术宫斗冠部分的三个楼面,调整为长期陈列的结构, 49米层为“江山如此多娇”,体现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情,把它放眼于全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美术的综合成就。在这个综合成就当中,我们特别强调了文心与诗情,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这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其中会结合许多耳熟能详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

  41米展厅未来将规划为“海上延伸”,这是上海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艺术的畅想和表现,这是上海当代艺术的一个截面。这部分区域与49米展厅有所不同,它更加具有实验性、更加有创新性,同时又代表上海的地域性。我们固守海派,海派特质在当下有一些什么样的新的表现?上海是个非常开放的城市,上海当代艺术的表达也是非常多样的,在这里希望能够有一个长期的陈列,让外地的、外国的观众来到这里的时候,就能看到上海一个基本的视觉艺术的面貌。

  33米层展厅将以展示近代和现代的卷轴的纸本绘画为主的陈列。从总的方向上,观众从三层楼看下来,从全国到上海,再到看近代、清代和民国老艺术。

  雅昌艺术网:在参观路线上如何做出引导?

  李磊:未来我们在参观动线上也会做出区隔,可能会设置两条动线:一条是旅游动线,斗冠部分基本上是做旅游动线,它是一个普遍的视觉呈现的区域,这是让游客有一个基本的审美的感受,只要旅游者来这,可能看完这部分就可以了解到中华艺术宫的几件重要馆藏作品。另一条是学术动线。这个学术动线将运用特展,把一般的旅游者跟艺术爱好者进行适当的切割,针对不同的观众,进行区隔,不受互相干扰。

  雅昌艺术网:把中华艺术宫的观众群体作出区分。

  李磊:从总体来看,中华艺术宫主要有四类观众群体,我们要围绕不同的需求去做:第一类是游客性的普通观众,对他们来说,只要知道中华艺术宫是个美术馆,就可以了。因为中国是审美教育非常贫乏的国家,虽然我们历史上文人是非常重视美术,但是普遍的民众和教育结构,对于艺术,陶冶心灵这些是不重视的。在这种缺乏的情况下,美术馆是滋润心灵的,就像一滴水洒在干涸的大地上一样,很多人的心灵是干涸的,你到了这里,滴点水,种下粒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让这些不了解,不懂,不喜欢的人看一看,有所了解或者有点喜欢,这是最基础的。

  第二类是受教育型的观众,包括学校的学生。目前学生参观普遍问题是缺少前期功课和准备,我们正在做一个课件,希望以后进来的学生跟我们能够联动,系统化以后,能够变成一个课程。这个工作其实要细心的去做,而且要课程化、系统化。我们曾经测算过,如果每一天接待十场,每一场我们有270个位置的多功能厅,一天能够有一千个孩子进来参观学习,这个工作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慢慢朝这方面做。

  第三类观众是艺术爱好者,目前摄影展拥有最多观众,其实是书法,最后才是其他展览,这其实就说明了,真正美术核心观众并不多,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仅仅局限在中国画、油画、雕塑这几个样式中,要有多样性。

  第四类观众是专业型观众,他是自己创作的观众,他是看门道的,他在展厅转一圈,其实是很挑剔的,同时对环境也很要求,所以我们也要想办法营造氛围。尤其是个展,要慢慢变成一个思考型的空间,是心灵洗礼的空间,就像一个教堂一样,我们也要去朝着这个方向做。

  还有一类观众是学习型观众,比如说讲座的观众,就是针对真正爱好艺术,想学习的观众。

  雅昌艺术网:中华艺术宫在讲座设置上,也不局限于艺术,有很多不同门类的讲座,在公共教育方面如何考虑?

  李磊:中华艺术宫它是个美术馆,但是它更加是传播价值观,传播真善美的地方。我们现在的讲座内容和社会服务与艺术交流的内容,已经不局限在美术本身,内容有美术、戏曲、文学和文化研究类。

  雅昌艺术网:不设定讲座的内容与边界。

  李磊:在文化传播和文化的内容当中,我们在做四个圈:核心的圈是美术,美术馆的功能要求美术是我们的核心业务;第二块是多样的艺术,涵盖戏曲、电影、音乐等其他的艺术门类;第三个圈是文化,涉及到生活方式、社会治理,都可以在里面来讨论。第四个圈是价值观,中华艺术宫秉承的价值观,是正能量与建设性的思想方法。所以中华艺术宫整体的气质是向上的、正能量的、建构性的,但我们的文化态度是多元、丰富而开放的。

  雅昌艺术网:中华艺术宫如何梳理和呈现艺术家的捐赠?

  李磊:现在我们收藏全部是无偿捐赠的,比如我们刚刚接受的萧勤老师的捐赠,这件事情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萧勤老师说,我对于中国文化的根脉的坚守是一贯的,我的精神和我的艺术必须回家。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不是模模糊糊的,含混的模棱两可,必须回家,这是他的理想,他会把八十件作品捐给中华艺术宫。所以重要的就是这个馆和城市的魅力,这是精神和文化的回归。当这样的文化开始向中华艺术宫这样具有象征性的文化场馆开始聚集,我们的内容会开始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多样。

  雅昌艺术网:对中华艺术宫未来的期望?

  李磊:未来,中华艺术宫将继续与其他艺术门类开展更多跨界融合和创新实验,以传统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文创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到文化传播、艺术研究、文创产业、社会建设等领域,构建教育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不断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我们用四个词来描述我们的工作:叫“传承、创新、开放、融合”,这是我们的方法,“打造全球华人美术的雄伟殿堂”是我们的口号。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