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施力维 通讯员 沈暘) 近日,走在余杭区塘栖段的大运河边,水草摇曳,河水清清,岸边的青石板路上,不少游人驻足摄影。经过半年多的治理,大运河余杭塘栖段的水质,达到了Ⅳ类水标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大运河沿线文保单位众多,两岸环境复杂,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做好水环境治理,运河沿线古镇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横跨大运河的塘栖广济桥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桥,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然而广济桥桥墩较薄,难以使用大型机械下水作业。为保护古桥,运河塘栖段14年未曾清淤,平均淤积深度达1.5米,河水呈灰黑色,水底植物难觅踪迹。为此,余杭多次邀请省市区专家、学者踏勘运河,最终制订了一个既能保护广济桥又能治理好水质的方案。经专家论证,以广济桥为界的运河上下游各60米水域被划为重点保护范围,并用围堰进行隔离。
古桥重点保护范围内不使用机械清淤,而主要依靠水枪冲刷,分段精细化清理。“进出重点保护范围的清淤船,都是人工牵引通行,整个修复工作做得像绣花一样。”塘栖治水办负责人张正华说。
河道清淤完成后,还要让古运河重新焕发活力。在古桥沿线重点保护区域,水底种植了国外引进的水生植物。在河面还设置了相关的增氧曝气装置,曝气装置的下端会缓慢释放微生物颗粒,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起到分解作用。技术人员介绍,通过人工营造水生态系统,在之后的10年到20年,塘栖古镇段运河,都不用再进行清淤,只需简单维护更新,污染物便会自动分解,进入自然生态循环,最终达到水体清洁。下一步,这套治理技术还将在塘栖各条内河推广运用。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