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哪些“国家宝藏” 走近文物背后的故事

2017年12月22日 08:26 新浪四川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四川日报  

  《国家宝藏》正在央视热播,9家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夺人眼球。四川的“国家宝藏”也不遑多让,川内文物专家、博物馆长带你触摸四川国宝之美,走近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全面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正在央视热播。几乎每件文物的出场,都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四川各大博物馆,也珍藏着近几十年出土的各种国宝级文物。它们有的因价值连城,早已成为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有的因其无与伦比的造型和美好寓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有的则填补着学术研究的空白……它们,体现着古代川人对美的不倦追求和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

  近几年,随着研究持续推进,在学者们的“抽丝剥茧”中,这批四川“国宝”的面貌正变得更加生动而清晰。

太阳神鸟金箔。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太阳神鸟金箔。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千锤百炼 太阳神鸟展翅高飞

  文物档案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

  推荐人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朱章义

  推荐理由

  一展古蜀先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寓意之深、造型之美,让人叹为观止,被纳入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2001年2月25日,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在3米深的夯土中,露出一个小金角,在阳光照射下尤其耀眼。考古人员小心翼翼拾起泥块,用竹片、油漆刷轻轻剥落下泥块外层松土,一个揉成一团的金块露出来。

  金箔经过药水浸泡后渐渐露出真容。这枚小小的金箔精美绝伦:它只有20克,却被制作成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的金箔,厚度只有0.2毫米,四只展翅飞翔的神鸟围绕着太阳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地飞翔。

  朱章义说,“学术界普遍认为旋转的火球象征太阳,围绕它的4只鸟则是托负太阳在天上运行的神鸟。太阳神鸟金箔,是对‘金乌负日’古代传说的最好印证。它直观表达了远古先民对太阳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3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怎样制造出如此极富想象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呢?

  来自四川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金沙遗址出土的14件金器样品成分,发现金沙遗址的金器主要由金、银、铜三种元素组成,含金量从83.3%至94.2%不等。其中太阳神鸟金箔含金量最高,达到94.2%。这些金器的原料来自哪里?朱章义说,研究人员在分析金器化学成分时,发现金沙遗址的金器都由自然沙金加工而成。

  根据金箔残留的痕迹,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复原出它的制作流程。朱章义说,“古蜀的手工匠人先把金子热锻成圆形,再反复锤揲,让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在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看来,金子具有上佳的延展性,这个步骤不难实现,“古代制箔之法,是先将黄金提纯后打成金叶,再夹在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又反复锤打约一日,金叶就变成了薄薄的金箔。”此后,心灵手巧的匠人们用剪切的手法去掉外沿的参差不齐,再画出图案并根据纹路反复刻划切割形成镂空。由于手工操作并不能保证每次刻划都与前一次的线条完全重合,以至于在太阳的光芒、鸟的四周都留下了大量多次刻划的痕迹。甚至因为金器的延展性好,器物表面还留下了不少制作时产生的细小褶皱。经过多道工序而成的金箔,太阳光芒的长短、大小其实略有出入,四只鸟的细部也有极小差异。“不过也正因如此,太阳神鸟金箔才更有动感和生命力。”

青铜神树。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青铜神树。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耗时3年 青铜神树“立”起不凡气度

  文物档案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神树

  推荐人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

  推荐理由

  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坑,高达3.96米,堪称青铜铸造的绝世神品,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

  朱亚蓉介绍,1986年,三星堆两座商代祭祀坑出土时,青铜神树就在其中。但“祭祀坑中的遗物,在掩埋前就被人为敲碎砸扁,再填入泥土。青铜神树树干断成三截,树枝断成十八截,其余的鸟儿、果实碎片不计其数,破损十分严重,没有人知道神树曾经是哪般模样。”

  当年10月,残破的青铜神树被运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由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带队修复。

  年过七旬的杨晓邬,至今还能忆起当年修复的艰辛。他们先小心翼翼地给碎片“清创”:去除浮土使用软毛刷,清洗采用蒸馏水,只为不再给神树再添新伤。对杨晓邬而言,“清创”事小,要把神树拼接复位,就考技术了,“它毕竟体量巨大。修复后的神树有300多斤,近4米高,不可能拿在手上观察,一眼看出问题所在。”他决定先将神树“立”起来。

  然而,青铜神树不仅折断,很多地方还糟朽得十分严重,完全无法承受直接焊接。怎么办?杨晓邬想到一个大胆的办法,“我们把神树空心主干里的范土掏出来,在里面塞进铜管进行支撑,再在铜管和神树中间灌注环氧树脂和范土的混合物进行固定。”糟朽的骨头“补了钙”,杨晓邬这才开始给神树做“手术”。方法和现代医学的骨科手术颇为相似:用铆钉将断裂的各部件拼接。这株青铜神树,使用到的铆钉,多达上百个。参与修复的杨晓邬弟子郭汉中说,“当然游客看不到铆钉,我们边修边打磨,最后还上色做旧,基本只有内行才能看到修补处。”

  3个月后,神树终于立了起来。但是彼时,树干伤疤纵横,树丫上挂的神鸟、圆环等也不完整,看上去毫无生气。他们尝试着把单独修复的一条近40公斤重的青铜龙往上接。奇迹出现了:神树突然变得神秘而生动。杨晓邬说,大家原以为青铜龙是单独的一件器物,后来才发现它之前歪歪扭扭的造型,原本就是为配合神树设计的。后来,杨晓邬们又重新复制了神树上的飞鸟、果实等配件,再进行砂磨、做旧。耗时3年,神树终于恢复了不凡气度。

  神树独特的造型,究竟包含怎样的寓意?

  朱亚蓉介绍,目前学术界认为,三星堆神树反映的依然是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神树,最具代表性的扶桑,其突出特征就是树枝上分居了十个太阳。在古代,很多民族都将鸟作为太阳的象征,三星堆青铜神树所铸神鸟,应该就是金乌(即太阳)的写照。上古时期,人们认为天人感应、人天合一。这株神树,应该就是人神互通的神话意识形象化的写照。”

复原的汉代织机。 成都博物馆供图复原的汉代织机。 成都博物馆供图

  织机模型 见证四川在丝路上的重要地位

  文物档案

  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

  推荐人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毅

  推荐理由

  5年前在老官山汉墓出土,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惟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填补了以往只有抽象图像资料的考古空白,也见证了四川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2012年7月,成都地铁3号线在天回镇老官山施工时,意外发现一批汉墓。当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展开抢救性发掘时,在编号M2的墓室底箱内发现4部织机模型。王毅介绍,“4部织机中最大的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另3部略小,大小相近。最让人惊喜的是,织机周围还出土了15件彩绘木俑。这些木俑或立或坐,手臂姿势也各不相同。从木俑的形态来看,仿佛再现了汉代文献中蜀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织锦盛况。”这是几代考古人梦寐以求的重大考古发现。

  织机的出土,迅速引起关注。王毅说,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第一代蜀王蚕丛就是“养蚕能手”。蜀锦自秦汉三国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名冠全国,被誉为“天下母锦”。然而古老的蜀锦此前仅见于史料记载,在四川地区从未出土过宋以前的实物。这批织机,是迄今我国、也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填补了以往只有抽象图像资料的考古空白。

  而根据成都文物工作者提供的织机模型测绘图,中国丝绸博物馆在2015年成功复原了滑框式织机和连杆织机,并用消失了2000多年的织锦技术,织出色彩斑斓的经锦蜀锦。

  “这批汉代织机模型的出土,印证了四川就是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王毅说,秦灭巴蜀以后,中央政府在成都设“锦官城”管理织锦刺绣,汉代蜀锦织造举世闻名,三国时已是全国最大的织锦中心。最近几十年,新疆、宁夏等丝绸之路沿线,不断出土丝绸遗物,其中不少就是蜀地产品。“此次织机的出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古代四川通过南北丝绸之路,为世界源源不断供给丝绸产品的历史史实,感受到了古代四川人的智慧发明与创造。”今年4月,“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90余位考古、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专家达成《成都共识》:四川是中华丝绸文明起源地之一,是丝绸之路的主线之一。正是岀土文物,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

  [文物多一点]

  四川的“国家宝藏”,远不止上述3件。在去年结束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四川可移动文物数量达到108万件/套,数量位居全国第7。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到3400余件。仅仅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就包括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玉边璋、青铜大立人、黄金手杖,以及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绵阳市博物馆的青铜摇钱树。除此之外,四川拥有迄今国内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汉代铜马,刻有“中华第一吻”图案的汉代石棺浮雕,唐武后铜钟等。众多精美文物是四川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见证。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