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告诉你 被溥仪带出清宫的国宝在哪

2018年01月09日 07: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导言:如果“戏精”们不开森了,后果会很严重。就像《国家宝藏》上周停播,可把公众号的小编累坏了,除安抚“戏精”外,还立誓这周再不播就表演吞刀片。

“戏精”上线“戏精”上线

  2018年,《国家宝藏》第一场(第五期)中介绍的是,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其中两件书画《洛神赋图》和《万岁通天帖》均是末代皇帝溥仪带出清宫后,经过颠沛流离而转交东北博物馆收藏,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也有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铜鎏金木芯马镫》。本次由馆长马宝杰、演员陈晓、宁静和国民闺女关晓彤共同讲述了这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改编”热门IP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传世中国画中以文学为题材的最早作品之一。画圣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著名文学仙才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见、相爱和离别的爱情故事。每一段故事情节间皆以山水河流作为隔断,既连贯又有叙事性。顾恺之通过想象,也绘制了许多的神话动物和人物,例如玉鸾、鲸鯢、文鱼、海龙。。。

  《洛神赋图》原作已佚。据专家研究,其摹本有9本之多,辽博收藏的这件《洛神赋图卷》是北宋画家所绘、现存时代最早、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朴的一件。此卷流传有序,最后由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运往长春伪满皇宫。抗战胜利后,被东北抗日联军收缴,经东北银行转交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其后入藏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

左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左为顾恺之的人物画

  曹植《洛神赋》

  想要了解这件国宝,得先从曹植的《洛神赋》说起。《洛神赋》讲述的是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面圣之后返回封地途中,在洛水边与洛神相见,并彼此思慕爱恋的故事,他以精美绝伦的词汇形容洛神的美。

  这一爱情故事被大致分为六段:

  第一段说明地点原因,曹植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洛神立于山崖旁;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曹植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虽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但也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他;

  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

  顾恺之“改编”《洛神赋图》

  《洛神赋》创作之后的200余年,顾恺之品读后深受感动,并花数月时间绘制出诗句中的画面。

  在前世传奇故事中,由陈晓演绎的顾恺之,在完成《洛神赋图》之后,一直迟迟不肯为曹植点睛。这其中便是顾恺之提到的“画形容易,画神难”。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他认为人物画在传神,传神重在点睛。所提倡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基础,并被尊为“画祖”。隋唐后一些大画家展子虔、吴道子等的画中,也能看出顾恺之的画技和画风。

  其后,顾恺之因点睛传神而复活了曹植,又提到了“画画得好,可以通灵”。这便引用形容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中的痴绝。有典故记载,顾恺之曾在桓玄家住过一段时间,很多画作没地方存放,就挑了一批特别得意的画作,放在大橱柜里,用封条封好,寄存在桓玄那里。桓玄偷偷撬开橱柜的后板,把画盗走,再把橱柜复原。等到顾恺之去取画时,打开橱柜一看,里面空空如也!顾恺之随即表示:“看来我的画太好了,通灵宝画,人间留不住,像仙人般羽化登仙上天了。”也正是“痴绝”让顾恺之在动荡的时代明哲保身。

  铜鎏金木芯马镫:第五大发明的“中国靴子”

马术马术

  马术在英国被称为贵族运动,也是奥运会运动项目之一。一整套完整的马具除了马鞍,必不可少的还有马镫。除了四大发明之外,马镫也被认为是中国重要发明之一,被称为“中国靴子”。后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影响了中世纪欧洲骑士的发展,推动骑士时代的到来。

《铜鎏金木芯马镫》《铜鎏金木芯马镫》

  本次推荐的这件《铜鎏金木芯马镫》,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墓葬年代公元415年)的完整双马镫实物,其中间为木芯,桑木条揉成,外面包钉一层鎏金铜片。

  马镫的发展史,最早出现在三世纪,是供紧急上下马使用的三角形单镫。到四世纪发展为双镫,使马匹骑乘变得稳定,可以人马合一,也让马正式成为军事装备,利于战士解放双手、迎敌左劈右砍。

  公元5世纪(424年),北方草原上战事连连,军队兵困马乏。“前世传奇”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演绎的花木兰,作为新兵听命于将领,清理战场,回收可用的兵器装备。与其他人捡回的长矛、盔甲不同,关晓彤捡回的是马镫,并因为“马镫能保命”而受到将领的嘲笑。

  这里清理战场的说法,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真实状况,另外从《花木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可以看出当时参军时的武器装备都是自备,说明武器在当时的重要性。

  剧情中,花木兰所处的北魏军队,面临2万对战6万军队的弱势,而能决胜的关键便在于马镫。敌军柔然人善骑,但缺乏马镫而稳定性差,不能持久作战。花木兰建议军队骑兵配备双马镫,采取迂回战术,加长马上作战时间,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柔然人虽然被花木兰的军队击退,但对北魏军队使用的双马镫却铭记在心。并对其改进,使其骑兵所向无敌。后来,柔然人的后代沿草原丝绸之路,西迁至欧洲的多瑙河一带定居,把马镫从中国北方一路传播至欧洲。

  而这件马镫,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万岁通天帖》:向武则天讨要王氏一门法帖

《万岁通天帖》《万岁通天帖》

  在《万岁通天帖》“前世传奇”故事中,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王羲之第11代后人王方庆的文献记载而改编。记载中,武则天从当朝官员王方庆处,得到了王献之、王献之等王氏一门的书法真迹。王方庆献出祖上法帖之后,内心一直忐忑不安,同朝为官的狄仁杰察觉之后,两人商量决定向武则天讨回王氏一门的十卷墨迹珍宝。

  但如果没有这一出武则天“借帖”的故事,也许本次这件国宝也不复存在。

  武则天精通文史,尤其爱好书法,其当政期间涌现了很多书法家,擅书更是入仕的重要条件。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武则天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

  虽从王方庆手里得到了《万岁通天帖》,但武则天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在万岁通天(大周的年号,696年3月至697年9月)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双钩填墨法复制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因钩摹完成时值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而此贴又以年号获称“万岁通天帖”。

  然而,唐代以后,王氏后人未能守护住先祖的真迹,反而是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的摹本被后世人一再临摹和刻拓。

  这件国宝最后是跟随溥仪出了“清宫”,来到长春伪满皇宫。但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州国土崩瓦解,溥仪仓皇逃出。而遗弃的国宝,被当时伪国兵乘虚而入,大肆抢夺洗劫,很多传世名作在争抢中被撕毁,大量的文物在长春街头以麻袋论价,或倒卖出国,或被销毁。这场浩劫中,《万岁通天帖》因被掩埋在一堆部队用的作战地图和计划档案里而安然无恙。

交接给现今辽宁省博物馆的登记表交接给现今辽宁省博物馆的登记表

  直至1954年,被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的周桓发现了它,并转交到当时的东北博物馆,现今辽宁省博物馆,后收藏至今。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万岁通天帖》为仅存的摹本,法帖中7人合为一卷,内容丰富。作品中甚至钩摹出原作的缺损,也有唐代到清代的收藏记录,岳珂、文征明等名家的题拔和两次火烧的痕迹。这件国宝被当时辽宁省博物馆老馆长、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鉴定为“下真迹一等”(意为形容和真迹几无差别)。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