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峰:倾一世才情 酬报国之志(连载一)

2018年01月19日 15:5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岳峰:倾一世才情 酬报国之志(连载一)

  ——躬耕文博热情热血 服务民众铁骨铁面

  本文转载自《中华英才》 文/本刊记者 邓丽君 吕月华

  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会形成一些恒久的理念和价值观,它是这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形成的重要依据。以“玉德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瑰宝,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坚持:一项贯穿一生的事业

  安于当下  脚踏实地

  岳峰的人生经历一如他的性格,看似复杂实则简单。从上世纪70年代被分配到新疆文物总店,到近年来出任国博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人生已然过半,做且只做了一件事——守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跌宕迂回,蓄势待发

  这份与文物结下的不解之缘,还得从头说起。当年,因成绩优异更因德行兼备,尚读初一的小岳峰经学校推荐提前报考了新疆艺术学院。一年后,他以15岁的年纪被分配到新疆歌舞团做一名舞蹈演员。时值中苏关系紧张的70年代初,岌岌可危的边疆时局激荡着他的报国之心。于是,一年后,已经享有国家干部待遇的少年岳峰,果断放弃了看得见的前程而披上戎装,去部队里挥洒自己的热血青春。提起这段岁月,他骄傲地笑了,“男人在部队里呆几年对这一生都有意义。”这就不难理解他行走时何以一副雷厉风行的模样。在部队里一待就是五年,仍然是凡事积极争先的风格,一如学生时代的小岳峰,因此,入伍第一年他就入了党。

  没想到,这党员的身份竟是决定岳峰今后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复员在即,领导过来征求意见,急缺党员的新疆文物总店更需要他,愿意去吗?他说愿意。于是,他就成了文物总店的第一名党员,而文物鉴定从此成了他的人生主旋律。如果说从国家干部到边疆战士是一次令人惊异的转弯的话,那么,经历过风光亮丽的歌舞人生后,埋头于寂寞清冷的鉴定台,更是一次颠覆性的转折。

  一马平川,奔流到海

  结束一段历史容易,开创一个新时代可能就没那么轻松了。在文物总店,除了在前辈、领导手把手的指导下摸索学习外,岳峰选择重返校园进行系统提升,在新疆大学进修,先后完成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考古专业的学习,取得了研究生学历。

  而文物艺术品的鉴定,除了自身的悟性、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知识储备外,更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积累,唯有长期浸淫在文物艺术品真品中,对文物进行近距离的观察考证,才能炼就一双去伪存真的“鹰眼”。于是,岳峰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北京、山东、河北、上海、浙江、四川等地。一方面深入到北京琉璃厂博古斋、四川省文物商店等单位进行长期的业务学习和实践,在大量的文物征集和整理工作中,对每件文物进行分类、定名、断代、描述、定价,丰富了鉴定经验和基础知识。他还参加了故宫“文留文物”整理、天津和浙江外贸移交文物的整理调拨工作,经手过目数万件各类文物,进一步积累了实践鉴定经验。另一方面,他多次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各种文物艺术品鉴定培训班,师从冯先铭、耿宝昌、刘久庵、徐邦达、史树青、杜乃松、张永昌、张浦生等老一辈文物艺术品鉴定大师,全面掌握了书画、玉器、瓷器、铜器、竹木牙角雕等的艺术品鉴定理论和方法。

  而这些只是他工作中相对“轻省”的部分。奋斗在守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前沿,他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犀利的眼力、理性的判断,还需要对抗生理极限的掣肘和自然环境的无情。

   岳峰印象:

  岳峰,一名治学严谨的文物学者,一位享誉业界内外的艺术品鉴定专家,一代国家级文物艺术品鉴定权威,从呱呱落地山东梁山的岳飞后裔,到投身荒漠醉心考古,再到跻身国博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言,他一生历经三次“被选择”。如果说身为名将之后是天赐之福的话,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与力量令他屡被命运垂青奏响了别具一格的“人生三重奏”呢?为探寻这传奇人生背后的秘密,一个周末的午后,在人流如织的国博一隅,本刊记者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岳峰进行了独家专访。

  带着从照片里感受到的谦谦学者印象,本刊记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国博门口。不期然,清瘦健朗的岳峰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并一路把我们引到相对安静的茶室。其间有安检环节,岳峰也主动张开双臂,微笑着让安检员检查。

  在历时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我们的访谈紧紧围绕着他的工作展开,岳峰的性格随着他的话语更加明朗:耿直又随和,坚毅且谦恭,恬淡亦热烈。在他身上,仿佛和谐统一着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乍看有些令人惊讶,细品又合情合理。一如他给人的最初印象:温文尔雅难掩其方正之气。

  在上世纪80年代,岳峰每年都要到各省区进行文物考察学习、交流调拨,每次都是几千件,每件都要经手过目。有时为了赶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经常是先上车后补票,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方便面是当时最奢侈的充饥食品,夜宿旅店、大车店、候车室也是习以为常之事。为了征集文物,有时走街串巷,有时置身偏僻村野,有时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还要经常到废品收购站,在极其脏乱的环境下,挑拣出不少数量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铜造像及各种旧工艺品。征集保护了一批名人书画、铜器、瓷器、杂项等珍贵文物,如:张大千、徐悲鸿、黄君璧、董其昌、高其佩的书画真迹,汉唐时期的丝织品等等。

  升任新疆文物局局长后,为了更好地开展新疆文物保护工作,岳峰长期奔波在戈壁荒漠之中,跋涉在大河山川之间。全疆16个地、州的86个县,无不留下他深深的脚印。在文物保护单位现场,他带领团队根据文物的现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在沙漠腹地,他带队对大遗址进行考古调研和发掘工作,并多次获得重大发现。

  1995年,在对尼雅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时,获得了重大发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肘等一批珍贵文物,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而岳峰则为此付出了在医院整整躺了10天才能坐起来的伤痛和代价。

  在楼兰遗址的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中,岳峰则遭遇了一次生死劫。为了把2吨重的文物保护标志碑树立在楼兰遗址中,他不得不率队冒着了然于胸的风险横穿死亡之海——罗布泊。恶劣的路况、多变的气候环境和数千年不变的寂寥,汽车毫无悬念地出了故障,于是,预估3个小时的路程竟然走了三天三夜……当被问及何以一路坚持几十年时,他只淡然一句:“有精气神支撑着,也就无所谓了。”今天,楼兰遗址内,唯有那块文物保护标志碑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却无人知道,带着一身学识和一腔报国之志的学者,究竟是如何熬过了当年那日月交替的三次轮回。

  而闯出了沙漠、走过了天山古道、考察过丝绸之路烽燧的岳峰,把注意力继续聚焦在文物工作者身上。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把自家的衣物拿出来,送给在野外看护文物的护理员,甚至用自己的钱去奖励和补贴长期在野外工作的基层工作者。

  对文物保护工作与日俱增的热情促使着岳峰不断调整着眼点,从文物鉴定保护本身切换到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宏观层面。他向国家博物馆推荐了近万件民族、民俗文物,藏传佛教文物,汉唐时期的丝织品等,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2年,在国家文化部任职期间,岳峰通过对多个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研,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长达四万多字,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和肯定。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被正式纳入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当中。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