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峰:倾一世才情 酬报国之志(连载二)

2018年01月19日 15: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岳峰:倾一世才情 酬报国之志(连载二)

  ——躬耕文博热情热血 服务民众铁骨铁面

  本文转载自《中华英才》 文/本刊记者 邓丽君 吕月华

  每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都会形成一些恒久的理念和价值观,它是这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形成的重要依据。以“玉德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瑰宝,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

  坚守:一份被选择的责任感

  立身行己 虚怀若谷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岳峰在将满腔热情铺在工作上的同时,对文物及文物鉴定又始终保持一份跳脱局外的冷静。或许,正是这难得的冷静,让他又一次“幸运地”被历史选择。

  2011年,在征询意见的时候,他再次毫无条件地服从了上级部门的安排:调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工作环境从大漠孤烟的边疆切换成了车水马龙的长安街畔,都市的繁华依然从“风景”变成了他步履匆匆的“背景”——他变得更忙,也更加严谨和冷静了。

  辩证分析,客观对待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升温的收藏热以及文物外流现象是否存在隐患的问题,岳峰给出了自己的辩证回答。他认为,尽管受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冲击,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流逝,但是全民爱收藏的现象印证了中华儿女骨子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而这种情感是原本就存在的,只是因改革开放而得以释放。“即便阶段性地表面上做出了放弃,骨子里也是放弃不了的,这是我们的民族基因决定的。”但是热情来得太高、太快,民间收藏与交易从鬼市上的悄悄进行到逐步公开再到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前后不过30年,尤其是到了2010年前后这种推崇达到了顶峰。而相应的行业管理却严重滞后,这就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钻了空子,出现盗墓、造假等违法乱纪现象,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现在,随着文物鉴定工作普遍深入的开展,以及国家行政命令方面的干预,百姓的收藏开始趋于理性。“现在老百姓就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他说,“市场出现这样的波折也是好的,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发展阶段,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文物流出海外及高价回购等现象,岳峰指出,很多流出海外的文物其实并非真品,但是因为经过漂洋过海这番“镀金”,藏品有了新的“价值”,回流文物被贴上了国际鉴定的标签就备受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可悲的崇洋媚外心理,也是在这一心理作用下的行为表象。“身为中国人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外国人怎么可能比我们更了解?而这也正是我们文物艺术品鉴定工作在全国范围大力开展的意义之所在”,他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应该在中国!”

  岳峰表示,习主席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那么,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说,要在国际上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文物交流也是弘扬民族文化一种必要且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前提是西方国家个人或团体出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通过正当渠道购买,那么这种流通并非坏事,因为,器物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改变它自身的“身份”,青花瓷仍然是青花瓷,玉雕依然是玉雕,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和华夏情感是不会变的。反之,那就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岳峰认为,在鉴定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行业发展日趋规范的背景下,国内收藏界的发展态势必然是趋于理性的。“今后的发展肯定是乐观的,值得期待的,但是绝不会像2010年以前那样了。”

  甘为孺牛,铁面柔情

  提到就任鉴定中心主任以后开展的工作,岳峰脸上的笑容显得格外灿烂。尽管他的踪影还是遍布全国,他的日程还是被排得紧锣密鼓,但是他的工作重心却发生了很大的转移。从前主要聚焦在文物身上,是跟物打交道为主;而现在则侧重于跟人打交道:树立正确的文物收藏观念、普及文物艺术品鉴定知识、培养鉴定人才、规范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引导当代艺术家重塑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与承担历史使命。对于这一工作性质,他笑称是“做服务”。

  行业发展秩序混乱,百姓收藏盲目跟风,根源在于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和从业者水平的参差不齐。随着老一代文物鉴定大师们的相继辞世,岳峰对此表示有着迫切的使命感,“新一代文物鉴定师尚未成熟,这中间是存在人才断层的”,他说,“现在我们国家开始加强培养文物鉴定师了,但是人才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同时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也尽可能地采取多元化形式来普及文物知识,比如多举办公益活动,鼓励更多百姓来参与、学习。”

  在深入民间更多地接触地方收藏界和艺术家的过程中,岳峰发现了问题:藏品品质参差不齐,根本上在于正确审美价值观的缺失;当代艺术精品严重匮乏或被歪曲丑陋的作品所误导,究其原因是相当数量的当代艺术家时代使命感的缺失。在现场他多次很不客气地指出:“将来,人们回顾21世纪的艺术家,如果只是仿古、泥古,这将是当代艺术家的悲哀。现在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这是一个共创中国梦的时代,艺术家们生逢其时,难道不该创作些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来展现今天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吗?不应该张扬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吗?”

  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命题上,岳峰不仅重视文物鉴定和保护工作,还特别强调当代艺术家的参与。被问及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和意义时,他说,“观念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古人传下来的像多子多福、代代封侯、冠上加冠这样的观念是不一定为现代人所认可的,更不适用于当前全球化的语境,那么,如果像玉饰、玉雕等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仅仅因为题材没有与时俱进而在我们这一代人断掉的话,那么到了下一代想要再接续上是很困难的。”他曾专门撰文《呼唤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表达了这一深层担忧,并向社会发出了热切的召唤。这时,岳峰的耿直率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与我们的书画文化、瓷器文化相比,玉文化尤其独特,它有8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且是从未间断的优秀文化,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手里被赋予了思想和情感,我们有这个使命和义务去发扬光大。这就必然需要当代艺术家的参与,而且还要通过爱与和平、真善美这些全世界都认可的题材来表现。”

  精进向上,虚怀修习

  也许是出于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也许是对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使然,岳峰始终“冷眼”看待自己文物鉴定路上近40年的成绩与成长。他自谦是“小人物”,坚持以“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信条来约束自己。站在当前的节点上,他一再强调:还要学习。就名片上一系列头衔而言,他说:“这不是国家给我封的,而是老百姓给封的。也正是因为大家出于信任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所以才更要加倍努力。”

  岳峰曾经发表论文《文物鉴定存疑的客观性》,就专家的“面子”和文物鉴定的存疑之间,摆出了明确的态度:“比如一件东西从来没见过,也没有参与鉴定过,那么就不能维护‘专家’的面子,一个人一生也无法穷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沉淀,没有发现的东西还很多,不能以既有经验来影响判断,绝不能随意地去肯定一件器物,和不能随便地去否定一件器物。”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又进一步做了补充:“所谓‘客观’,就是客观地陈述当下的已知和未知,能说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条件和认识不具备,那就等有条件了再研究。否则妄下论断会给科学研究带来误区,给科普工作的开展带来麻烦。这对历史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新世纪之初,国内收藏界刮起了一股非常强劲的“和田玉”风。特殊的物理特性赋予其独特的质感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使和田玉再次闯入人们的视野,一跃成为收藏界的新宠。然而,“幸福来得太快”,藏家和投资者们并没有做好知识和风险评估的准备,在和田玉身价一路飙升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进一步加剧了和田玉的炒作,以致出现十年间和田玉身价涨了1000倍的现象。看到这近乎失去理性的发展态势,一贯冷静的岳峰开始全面深入地对和田玉展开研究,并多次应邀开展有关和田玉的收藏、鉴赏的专题讲座,帮助群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中多是公益性质,并且会后无偿提供自己的讲座课件,“群众有需要说明它还是有一些价值的,况且,他们拷走课件对我也并没有什么损失。”他并不将之视为自己的“知识产权”。

  尽管研究日益深入,鉴定实践不断在丰富,岳峰发现,讲座和现场活动都无法满足群众的收藏热情,也无法一一解答所有问题。为了帮助到更多藏友提升和田玉鉴赏能力,帮助投资者们少走或不走弯路,他开始走进书房,将历年来的讲稿、提纲、论文以及收藏爱好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编著成册,《和田玉与中华文明——和田玉鉴赏与收藏》一书随即出炉。该书对古今和田玉的鉴赏和收藏进行鞭辟入里的评述,对和田玉市场及价格走向进行理性分析,可谓是普通藏友的“投资指南”。同时,该书系统、全面、详实且深入浅出地从和田玉文化的角度论述和分析了和田玉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实用性的专著。

  如果说岁月沧桑的文物燃起了岳峰的激情的话,那么,清幽的书房则是他冷静思考的天地。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令他逐步沉淀了自己的“富矿”,或关乎考古发现,或关乎鉴定方法论,他将所思所学所得所感诉诸文字,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专著。其中有《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历史文明集萃》、《和田玉与中华文明》、《中国玉器鉴定》及《文物鉴定与文物鉴定学》、《谈高科技时代的文物与艺术品鉴定》、《书画鉴定方法研究》、《尼雅遗址考察记》、《呼唤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如何看待我国第四次收藏高潮》、《我国艺术品市场现状及研究》、《雪域珍宝——天珠》、《文物艺术品分类体系及品鉴要素》等,其中《新疆历史文明集萃》一书曾在2010年获得“全国民间优秀图书提名奖”,该书通过大量的史料研究,用丰富的实物图片,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提供了详实而有力的证据。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