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院长在央视《开讲啦》讲述博物馆改变生活

2018年03月06日 14:18 扬子晚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前段时间刷屏的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中,南博宝物惊艳亮相,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南博,了解宝藏背后的故事。昨晚,央视《开讲啦》推出特别策划“我的幸福生活”,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成为开讲嘉宾,又再度引发大家关注。

  扬子晚报记者 张楠

  幕后:

  没讲稿,零沟通,任性开讲

  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前段时间刷屏的文化综艺《国家宝藏》,过去大家眼中古板、枯燥的文物,以全新的面貌走进我们的生活。

  “去年12月的最后一天,我站在老大殿的台阶上面,说我到南博已经整整12年了。” 作为南京博物院的掌门人,龚良担任院长已经12年,他对南博的情感极为深厚。在节目中,龚良呈现他眼中的南博:解读出现在《国家宝藏》节目Logo上的南博镇馆之宝;走进近乎原貌重现的民国街;观摩明星文物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参观既还原传统之美又让人身临其境的展览。

  在采访中,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其实节目录制邀约早于《国家宝藏》,在这期节目中,主要跟观众探讨了南博如何服务公众的话题。“上台演讲之前导演跟我没有任何沟通,还不允许有讲稿,呈现出来只有半小时,但我上去讲了一个小时。”龚良说,特别开心有这次邀请,毕竟这代表了大家对于南博服务的认可。“我觉得像《国家宝藏》毕竟还是一档娱乐节目,热闹一时也就过去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博物馆真正给大家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变化:

  逛博物馆成为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在很多人眼中,博物馆是一个陈列文物的地方,但龚良认为博物馆应该成为公共文化休闲、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场所。博物馆也要接地气,如何看得懂也记得住?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也应该是公众文化休闲的场所。他认为,逛博物馆可以像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活动,现在也渐渐成为一种更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从前吃饱喝足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家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现在大家更多关注的是精神文化生活,希望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谈及十年间,中国博物馆有什么变化,龚良感慨,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不仅数量翻倍,为公众服务的面积也翻了一番。以前大家对博物馆的印象是这样的“有什么好看的,冷冷清清的”,但现在发现“博物院里面原来有非常好的东西,博物馆现在逐步地成了人们的旅游景点。”除到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国家宝藏的真身,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可以带回家。看似严肃、有距离的历史文化,竟然还会卖萌。“博物馆里看展览,看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看文物背后的故事,而这才是文物最大的价值。终有一天,去博物馆看展览,就和我们平时去图书馆看书,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平常。”龚良表示,“甚至期待有一天,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目标:

  放慢脚步,欣赏传统之美

  龚良说,如何让观众进了博物馆有不一样的感受,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南京博物院最有特色的民国馆为例:那是一条再现民国时期南京风貌的街,在这条街的两边,有各式各样的民国建筑:火车站、邮局、咖啡馆、胭脂铺等等,连街道上的垃圾桶都是民国时期的。当你走过这条街,对民国社会生活一定会有所感悟、流连忘返。”

  传统文化的美与我们的生活有何联系?从公众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创造符合当下的文化产品,应该是今天的博物馆人努力的目标。龚良说,自己这十年间印象最深的一次展览是“在此——中国生活艺术展”,这个展览用九个空间展示了九种传统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并且让观众进到展厅里亲身体验传统生活的美。过去,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化得太快了,是时候该放慢脚步感受身边的美,给自己和他人都留出空间。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怎样解读文物的美?考古和盗墓究竟差别在哪?欣赏文物的时候,不仅要欣赏文物的美,还更应该关注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谈及考古和盗墓,龚院长说:“考古不是挖宝,而是探索地域文明的科学研究,通过文物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盗墓恰恰相反。”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