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当代艺术市场回暖? 培养收藏群体任重道远

2018年04月16日 16:07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羊城晚报

在广州K11,看展变成一种时尚 施沛霖 摄在广州K11,看展变成一种时尚 施沛霖 摄

  文/图 陈峰(除署名外)

  春节的热闹刚过,广州各个艺术机构就接棒热闹起来。3月,超过20个新展开幕,数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同时,展览的内容和层次也比以往更加丰富,艺术家来源多样,作品类型全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不同面向的展览业态。

  另外,一个全新的购物艺术中心——广州K11也踩着3月的尾巴开业了,它位于广州地标之一东塔,拥有超过80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倡导艺术+商业的新型消费模式。开业当天,场面火爆,花式“打卡”照刷爆朋友圈。

  种种迹象显示,一直被认为“不温不火”的广州当代艺术市场似乎要渡过暖冬、迎来春天了?

  不过,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认为,虽然活动纷繁,但“广州当代艺术的春天还没有来。”他强调,“春天”到来的标志是广州有一批人收藏当代艺术,但目前,广州的大中小藏家体系还未建立。

  1

  看展or打卡

  公众的艺术热情有多高?

  作为民营美术馆中的翘楚,广东时代美术馆一直在做一些扎实的工作。3月份开幕的展览“奥马尔·法斯特:看不见的手”结结实实投入了100万,策展人亲自担任其中一部VR作品的制片人,请专业的演员在广州实地拍摄。为了让观众能更直接地体验作品,馆方还把展览现场复现成居民区的样子,同时根据作品的不同部分复原了酒店、医院走廊的场景。

  不过,让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感到心塞的是,竟有观众因为展览现场布置遮盖了馆内原来高大上的拍照“圣地”,而一眼不看作品内容要求退票。

  “可见,广州很多观众对当代艺术展览是没有概念的。”赵趄感叹道,“很多‘旅游宝典’都是告诉你什么地方拍照好看,而不是让你去探寻一个地方的文化,人们从以前的‘物质动物’变成了‘视觉动物’。因此需要更多机构、更多展览、更多传播让他们知道艺术展览是生活中蛮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拍照,还可以了解内容。”

  广州K11的开业也许多了一条让普通民众接触、了解当代艺术的途径,艺术加商业的“博物馆零售”模式在拉动消费的同时也推广了艺术。

  K11品牌创始人郑志刚一开始就将目标消费人群锁定在年轻潮人上,“25岁至45岁的时尚上班族、潮人,就是我们想要的客人。现在,他们正是我们的VIP。”郑志刚曾对媒体说。在不久的将来,正是这群人构成欣赏、消费、乃至收藏艺术的主力人群。

  不过,如何让艺术不仅仅是个噱头,让商场或美术馆里的艺术品不仅仅是个拍照“打卡”的背景,让公民真正提高对艺术的审美力,进而转化为消费力仍是个颇有挑战的任务,这些需要广州各方艺术力量的共同努力。

  2

  统一发声 聚合分散的广州艺术力量

  前不久的一次学术对谈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广东美术馆馆长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谈到对广州艺术生态的看法。

  他认为,广州的艺术生态相对其他城市有些特殊。在这里,官方的影响力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民间的独立力量相对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一个更为综合的生态,而且艺术市场、资本对当代艺术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这个论断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广州没有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西岸、甚至深圳的华侨城那样鼎鼎有名的艺术区,各个美术馆、画廊、艺术空间分散在市内外各处,在地理上相隔较远,不能打统一的招牌吸引人流,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机构之间的及时交流。

  早些年,广州的一些画廊曾想成立画廊协会,因故未能实现。这些民间机构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缺乏联动无法形成合力。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有意通过打造一个广州或者广东的“艺术月”,将这些机构“拧成一股绳”。借今年12月重启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契机,他准备联动广州的艺术机构共同发声,并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向外推广。

  “大型的联动会使整个城区发生艺术事件,变成一个城市文化的力量。” 在王绍强的规划中,不仅传统的画廊、美术馆可以参与这个“艺术月”,K11、正佳广场、太古汇这些与艺术有些关联的商场,甚至一些旅游景点都可纳入进来。

  以“艺术月”提升广州的文化影响力,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商业、旅游和消费正是王绍强所期望的事。

  同时,这样的一个“联合体”还可以促进水平较高的展览呈现给民众,“不是每个艺术空间和商业体都懂得做艺术,它有这个意愿但未必有实力或经验来做好。学术是很严肃的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或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3

  培养收藏群体 广州任重道远

  虽然活动纷繁,但著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认为,“广州当代艺术的春天还没有来。”他强调,“春天”到来的标志是广州有一批人收藏当代艺术。“这个不光是对他们个人,对整个社会良性的推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目前,广州没有这样的收藏家,艺术家的创作只能自生自灭。

  一般认为,广州人的“务实精神”既为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又使他们在文化、艺术这类赚不到钱、看不到好处的事情上不甚热衷。但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由艺术家、美术馆馆长、批评家、策展人、画廊主以及收藏家等人群构成,系统完善才能正常运转持久发展。

  广州有华南地区最重要的艺术院校,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等,教育体系很成熟,催生了大量的艺术从业者,也是很多艺术家的聚集地,在整个艺术生态中,最缺失的就是收藏家了。

  “收藏家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判断力,还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不能为了炒作而炒作,还要尊重历史和社会。所以有一些收藏家会将美术馆免费开放给民众,这就是社会责任,这样的藏家广州就真的很少。”王绍强说道。

  说到底,艺术家是生产者,藏家是消费者,只有这两者都具备才能让“艺术圈”真正闭合为“圈”。

  培养收藏群体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赵趄透露,包括时代美术馆在内的一些机构正在筹备广州的“藏家俱乐部”,本来画廊的创办人陈侗、33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刘奕都在行动中,他们将通过活动、传播、分享,培养广州越来越多的藏家。

  尽管这些机构此前已发起了一些“抱团取暖”的组织,但最根本的支持还是应该来自藏家,在这个方面,广州各艺术从业者仍任重道远。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当代艺术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