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点设计奖事件反思:学术打假路在何方

2018年05月04日 10:0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事件回顾:近日,西安美院一位教师作为特殊人才被破格晋升副教授,而后又因网友举报该教师去年参加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的作品系抄袭而被戏剧性地取消任职资格、撤回奖金和解除聘用。

  红点设计奖,是由德国设计协会创立,至今已有超过60年的历史,通过对产品设计,传达设计以及设计概念的竞赛,每年吸引了超过60个国家,1万件作品投稿参赛,得奖的作品可以获得在德国埃森的红点博物馆展出作品以及参加颁奖典礼的机会。(摘自“百度百科”)

  整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从晋升公示到辞退处理来去匆匆,来去的背后,留下诸多疑问,发人深省。

  关于学院的问题。据最新的院方处理公告显示:校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认定了抄袭行为,需要反思的是:决定破格晋升前的认定和审核能否尽量扩大公示,严格再严格,因为毕竟是“破格”的行为。

截图自西安美术学院官网新闻截图自西安美术学院官网新闻

  当事人姓名已隐去

  对于一个大学老师而言,晋升副教授的难度在今天可想而知,况且还是破格晋升。按照常理,对于当事人破格的相关筛查应慎之又慎,严之又严。

  另外,据网友爆料的信息显示当事者涉嫌抄袭已经不是第一次,不知是否属实,我们固然不应将每一个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但这与作为特殊人才的身份似乎落差悬殊。

  据了解,红点奖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在近年已走下坡路,获奖率超过四分之一,对于这样简单的奖项背景,作为学术权威的院方领导集体应有了解的渠道。

  但“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这样口头性的随意认定,外行说法,是一部分浅薄传播者的粗浅认识,是否有让领导者、把关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自身专家身份降为普通百姓?

  关于抄袭者。操守何在?

  从资料看,抄袭者博士在读且国际大奖等身。学识不可谓不高。 这样的履历可以说达到了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较高层次,位列象牙塔顶端。

  但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根据他送展的作品与原作者提供的作品对比中,我们看到相似程度惊人。

红点奖获奖作品(局部)红点奖获奖作品(局部)
英国插画师 Russell Cobb (拉塞尔·科布)作品英国插画师 Russell Cobb (拉塞尔·科布)作品

  被热心网友发现与红点奖获奖作品相似度极高

  (获奖作品图转自微信号“抄袭君”)

  被抄袭者也表示“整个事件触目惊心并展现出毫无任何道德的状态,是非常可耻的”。

  这样的行为抄袭者就不怕有朝一日被人发现吗?

  其次,在事件显露之后,当事人不思悔改,试图通过联系、欺骗和威胁原作者获得授权的方式蒙混过关,以及编造设计委托方等谎言面对媒体与网友。

  以“为中国艺术界做出重要贡献”而自称“伟大艺术家”的当事人,职业道德何在?

  就学界来说,学术打假路在何方?

  此次事件以西安美术学院及时正确的处理结尾,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未结束。如果不是网友举报,如果不是被抄袭者恰恰致力于打假而表现出不妥协,如果不是如网友所说的“撞到枪口上”那么这样的谎言是否将永无揭开之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造假是学术界的顽疾。屡禁屡犯的原因就在于学术成果与职称评定,职称评定与物质利益过于紧密挂钩,导致了相关利益方前赴后继。

  由个案到一般,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没有一整套严谨的学术筛查、遴选机制;如果无法把学术研究和职称评定做合理的平衡;如果不能把学术评定的人、物、事等各种资源做有效的分配;如果一线学术研究人员的晋升通道没有得到多维度安排,这样的造假事件不会是最后一例。

  所以,如何引导学术研究往正方向行进,如何提高学术造假者的造假成本进而杜绝野蛮生长,如何充分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和职称领导组织的学术把关作用,如何引入纪检部门的监督而不是仅仅通过网友举报实现打假,都亟需学术界思考。

  学术打假需要长期进行下去,如何对学术打假已有的体制机制进行“打补丁”以堵住漏网之鱼,则是学术界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深刻思考的当务之急。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局外者,院方的处理公告作为权威的印证完全能够让我们倒推事情的种种真相。

  追求一次事件的真实性不该是此次闹剧留给我们的最终意义,在我看来,网络发达的今天,敬畏学术、敬畏观众是留给相关利益方的根本启示。

  来源:美术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