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一场大火能给中国文物热降温吗

2018年09月13日 09:09 人民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正在熊熊燃烧的博物馆。图:AFP 正在熊熊燃烧的博物馆。图:AFP

  原标题:巴西一场大火,能给中国“文物热”降温吗?

一场大火,巴西国家博物馆2000万件藏品就从人类文明中消失。巴西总统在大火之后评论道:“200年来的工作、研究和知识被付之一炬,这对所有巴西人来说都是悲伤的一天。”

  与官方相对克制的表态相反,民众实在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

  火灾的第二天,巴西人民就组织了大规模抗议,走上街头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网上更是一片哀嚎,高呼博物馆火灾当天是“人类之殇”。

  我们当然非常理解这些情绪,毕竟200多年的收藏被一把火烧没了,人们怎么可能不生气?怎么可能不心痛?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更应该深思,文物之殇到底是谁之过。仅凭抗议与发泄,就可以保护得了这些穿越了漫长时间的珍奇瑰宝吗?

巴西人民在街头悲痛大哭。图/AFP巴西人民在街头悲痛大哭。图/AFP

  01

  瑰宝丧失,巴西政府难咎其责

  巴西政府对文物保护的漠视,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就在几个月前,巴西国家博物馆即将庆祝建馆200周年,但是因为30件展品中有10件失修而被迫关闭。更过分的是,庆祝仪式当天居然没有一位部长级以上的人物出现。

  其实巴西政府对文物保护的疏忽,早在2015年就显露出了端倪。当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就因为无法再支付清洁和保安人员的工资而被迫关门;直到2018年,这座国家级博物馆才拿到1.3万美金的预算!

  这就意味着,拿着这点钱,不仅博物馆的基本运营和设施维护非常困难,甚至连博物馆一年的电费和水费都不够交。

大火过后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图/AFP大火过后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图/AFP

  为了解决危机,巴西博物馆曾经在网站上为修复古生物展厅的化学基座筹钱。最终博物馆众筹到了58300雷亚尔,折合人民币九万多。

  九万多人民币看上去也不少,比政府拨款要多,然而这对于一个拥有两千万件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而言,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巴西国内高通胀、高犯罪率、高失业率,直接导致常年缺乏经费,诸多地方年久失修。甚至连火灾发生后,消防员发现博物馆附近的两个消防栓居然是干的,只能去附近的湖泊里取水救火!

  尽管巴西总统说这是悲伤的一天,但是“教堂倒了,它是轰然倒下,呐喊有什么用?”

巴西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糟糕的统治”。图/Atlas巴西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糟糕的统治”。图/Atlas

  02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

  尽管博物馆起火的直接原因仍在调查中,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场大火烧出了巴西甚至是全人类的问题——对人类文明的淡忘和冷漠。

  对于巴西国家博物馆而言,有钱可能可以避免这场火灾,但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显然不能。

有的人毁灭文物就在一瞬间,有的人修文物却花上一辈子。有的人毁灭文物就在一瞬间,有的人修文物却花上一辈子。

  反观中国,近几年中国政府对文物的保护加大了力度。根据中国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18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的说明》中列出:

文化预算为57.53亿元主要用于国家博物馆安防系统改造,文物预算为20.18亿元主要用于故宫业务费用等支出。

  动辄几十个亿的拨款,可以说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是足够重视了,然而国内仍不定期曝出被游客破坏文物,甚至跑到国外去破坏文物。

  逢墙必刻字,遇鼎必投币,告示不用管,栏杆不是事。前有在北京西便门城墙遗址上刻“海誓山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到此一游”。更有甚者直接在七彩丹霞风景区里踩踏丹霞地貌,还上传视频的高呼“我破坏6000年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破坏者上传的视频截图。丹霞地貌破坏者上传的视频截图。

  保安请得再多,也有看漏眼的时候,如果稍微不注意就有人或有意或无意地破坏文物,政府拨再多的钱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被破坏的文物就是永远地被破坏了,无法补救,无法挽回。比起一场火灾,这种对文物的破坏来得更加悄无声息,防不胜防。

  03

  保护文物不只是趁“热度”,应当是恒温状态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里写道: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多处遗迹被ISIS炸毁。图/凤凰网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多处遗迹被ISIS炸毁。图/凤凰网

  2016年央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2017年讲文物的综艺《国家宝藏》突然爆红,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席卷全国的“文物热”。

  逛博物馆、看文物、聊历史,瞬间成为一种潮流。如果不知道乾隆和雍正时期花瓶的风格有什么差异,不知道红绿彩和釉里红,你就跟不上时代了。

  “春节期间,很多观众都是冲着节目中播出的三件镇馆之宝来的,河南博物馆参观人数比平时增加了三分之一。”河南博物馆院长马萧林说。

  将文物与创意完美结合的文创产品还进一步推动了这波“文物热”。

  故宫博物馆先学习了台北故宫博物馆文创模式,然后“青出于蓝又胜于蓝”。用精美的文创产品加上“限量”的诱惑,顾客纷纷掏口袋,真是圈粉又圈钱。

故宫淘宝上褒贬不一的卖萌图片。图/刘海粟美术馆故宫淘宝上褒贬不一的卖萌图片。图/刘海粟美术馆

  单2016年,故宫的文创产品就已经达到九千多种,为故宫带来了10亿人民币的收益,甚至不少故宫文创商品更是上市时就声明“售完无补”。“朕知道了”胶带到原创举着剪刀手的雍正,一时间都成了“网红”。

  社会对文物、历史的关注为文物的“复活”打开了新局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这股“热”有多热,而是如何将这股“热”变成一种恒温的状态,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在我们眼前消失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文物,再也不会回来了。而“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作者/冯倩钰 编辑/欧安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