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工业浪潮之下 工业版画的进与退

2018年09月13日 11:4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洪镁

  早在在1984年做毕业创作时,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张广慧就做了工业题材,“当时做这组作品的时候,我在工厂里待了几个月,在工厂的环境里写生、创作。那个时候,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有人和机器的关系,有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群体和时代的关系,它很容易就能够截取一个画面映照工业的环境”。

  现在,张广慧住在武汉市周边的一个新型工业区,附近工业区和工厂片区的场景已经和24年前截然不同。“那里一个烟囱都没有,也看不到大量的人流,在这样的工业场景中,已经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工业群体”。

  这样的时间差,是工业版画在面对与以往迥异的工业环境的困惑,更具体地说,也是“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在经历了前两届对工业版画的历史梳理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来选择符合当下的工业版画的困惑。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工业版画发展史,人们已经习惯于从题材内容方面去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如果结合当代愈显理性、抽象的工业景观,就不难发现传统的版画样式更有利于表现蒸气电力时代的文明景象,能够带给观众关于逝去年代的诗意畅想;而立足版画概念所生成的综合作品形态,则是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和手段匹配方式,以研究性和思想性的美学气质表现了艺术家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状况的深切凝视,其中包括人类作为生物个体与工业文明如何依存、便捷生活与心灵异化、人工智能与精神家园等严肃的思想议题。”正像是担任“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总策展人的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所谈到的,如果仅从题材来与工业版画的概念相对应,两者的直接关联早已悄然割裂了。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卢波·阿特那萨夫 《线圈I》 铜版 60×103cm 2010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谢应云《温暖的记忆 NO.10》 丝网版 140×90cm 2017  

  工业版画的高潮与落寞:时代之下,经济与政治的合力

  在中国工业版画的发展历程中,版画家、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宋恩厚不仅具有创作主体、创作题材的典型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创作热潮,以及80年代随后十多年的工业版画发展高潮中,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实践者与领导者。

  宋恩厚参与到版画创作中是偶然的。1956年宋恩厚随中国重工业部建筑局第一工程公司从哈尔滨调职至武汉钢铁厂参加工程建设,在完成生产之外,也要画连环画、宣传画和壁画从而配合宣传任务。

  “为什么后来会落实到版画上呢?59年我们国家支援古巴,群众要抬着卡斯特罗的画像游行,所以基层就抽调了几个画画的积极分子来集中做卡斯特罗画像。把人集中起来之后发现大家水平不一、手法不一,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卡斯特罗;但是第二天电视台就要来拍摄了,怎么办呢?正好那时候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也就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有两位年轻老师过来工地适应生活,就叫来了他们和我们一起做。两位老师听了我们的要求,说这个简单啊,我一听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拉了十整张大夹板来给他们,他们说一张就够了不用这么多。一会儿的功夫就把卡斯特罗在加勒比海上的形象画出来了,我们抽调的十几个人就轮流在木刻版画上印,一晚上下来完成40多张,我开始对版画有兴趣了”。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许奋 《扣Ⅲ》 铜版 60×45cm 2016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杨锋《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铜版  160×120cm 2006 

  适逢任职于湖北省文联工作的周韶华当时在武钢工地上适应生活,并住在宋恩厚家,“我就跟他说我想试试做版画,他非常支持我,并且他那刚好还有一套刻刀、一些版画资料,就拿给了我,这以后我就开始走上了版画的道路。”宋恩厚用刻刀记录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动的工地生活,增产节约、防火防盗,“我把这些都画成小画刻出来印,领导鼓励加上老师支持,我的劲儿特别足。那时候的出发点不是想要当个艺术家,而是当时的宣传需要刚好符合自己的兴趣”,因此后来宋恩厚被称作“黑板报走出来的画家”。

  宋恩厚的这段记忆,正是中国工业版画的早期开端下的一段往事。自新中国成立起,大批专业美术工作者奔赴建设一线,深入工业生活、激情创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工人版画创作群体在各大建设工地迅速成长起来。

  与国家工业建设同步,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工业版画进入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工业题材的优秀版画作品,工人版画创作群体如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和武钢工人业余版画组在80年代中后期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的重视。仅在1984年第5期的《美术》杂志工业版画专期中,刊发9篇文章及20多件作品;90年代,所有艺术形式中被赋予研究院命名的只有工业版画,证明了它曾经的辉煌与兴盛。

  80年代末期,工业版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举办了多个工业版画展。1991年,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工业版画理论也开始得到发展。然而90年代到2000年,工业版画淡出大众视野,创作主体也悄然转变,工人群体在工业版画创作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前路难且远:从工业题材的版画到工业版画

  这样的转变背后是时代的变革。9月7日开幕的“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也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策展团队选择了用“工业4.0:转型的力量”作为主题,来讨论在工业转型背后,工业版画做出的、或者说应该做出的回应。

  “工业1.0”是蒸汽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智能化时代。伴随着新的工业时代开启,我们原来熟悉的工业形态、工业生活、工业物象以及熟悉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乃至审美习惯也随着新的工业时代的推进在发生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来界定工业版画?如何区分工业版画与工业题材的版画?这也成为了“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的争论焦点之一。

  “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策展团队成员夏梓认为时代背景之变对于创作者的影响是深刻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与传统工业版画对应的图景已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智能工业也正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浸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导致传统思维惯性中的‘工业现场’不复存在,不少作者因创作源头的‘丧失’而遭遇瓶颈”。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智能工厂”展出作品

  郭万林《向上的动力》 绝版套色 70×100cm 2017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智能工厂”展出作品

  吕昊霖《有序的无序状态—5》 铜版 60×100cm 2018 

  但是在关山月美术院学术部主任张新英看来,工业版画应该有更宽泛的概念。在这些作品中能否看到对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直接记录和集中展示,是判断作品是否为工业版画的核心依据。“首先,‘工业4.0’让工业产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工人生活和生存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第四次工业浪潮里个体价值观的变化,是工业版画最直接最浅层次需要关注的地方。其次,怎样从社会学的角度、艺术作品作为社会的文献记载的角度,去表达工业引发的社会转型和人们对其认知方式的改革和运用艺术手段传达的价值观念?第三,‘工业4.0’所引发哲学思考如何体现?”

  然而这样的表达诉求显然并不容易实现。“表现智能化时代的变化是紧贴时代的需求,但是我们目前的工业版画更多的是机械化时代的表达,智能化在创作中不太容易表现。当然我们可以延伸版画的概念比如说复数性概念中去拓展,深入了解以后找到合适的当代表达形式和广泛媒介。比如说画家刘启敏就是用素描和版画很好地表现出高速路的现代感;劳家辉也用素描和喷绘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电子虚拟图像的感觉。所以如何用概念的拓展和既有的工具体现出当下最鲜明的时代,这需要艺术家走出书斋,进入到对于工业阶层包括工业形态之中,获得真切的认识,找到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版画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