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博物馆的这件宝物 竟与元代军用密码大有干系

2018年09月25日 09:53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字

  记录历史

  传承智慧

  即便相隔万里

  越过千年

  也能与你产生

  心灵的碰撞

  然而

  姜堰博物馆收藏的

  这枚铜印

  上面的文字

  却是为了保密而设计的

宝藏名称:八思巴文铜印宝藏名称:八思巴文铜印

  年 代:元代

  馆藏单位:姜堰区博物馆藏

  这是一枚元代铜印,每边长7厘米,印面厚15厘米,通高7.5厘米,重1040克。上世纪80年代初在姜堰区大伦(土旁)镇出土,铜印的上面刻有“官军下千户所之印”几个汉字。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专家鉴定铜印的文字是八思巴文字,内容跟铜印上面所刻汉字意思相同,是一位元代军官的印章。八思巴文印章全国出土都很少,泰州出土的也仅此一枚。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梵文字母体系)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这是一种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书写的音节文字, 有音无义,作用类似于现在汉语拼音。

  八思巴文字记音比较准确,元代用来拼写蒙古语、回鹘语、汉语。在元代,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学习该文字,使得八思巴文成为贵族文字。

  皇帝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官吏,到军营传达情报。此时,八思巴文就发挥了密码的作用,汉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语,不了解自己带来的圣旨真正含义,而蒙古族将帅却能安全准确地收到情报。

  八思巴字在元代流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随着元朝灭亡,八思巴文被逐渐废弃。

专家点评专家点评
姜堰区博物馆馆长 陈炜姜堰区博物馆馆长 陈炜

  元代八思巴文铜印在全国存世量较少,泰州也仅此一枚,姜堰出土的这枚八思巴文千户所铜印文物价值极高。元代千户所制度比较独特,一般为世袭制,在其本管范围内拥有分配田地、征收赋税、差派徭役、统领军队等权力。每个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基层社会组织。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姜堰地区在元代曾作为屯军之地,这枚八思巴文铜印对研究元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泰州地区的历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发现故事

  废品收购站里的铜疙瘩

  竟然是件元代宝贝

  上世纪80年代初,姜堰大伦(土旁)的一位农民在地里刨出一个黑疙瘩,手里掂掂,还有些分量。农民将黑疙瘩洗干净,发现是铜的,就拿到废品收购站换钱。

  起初,黑疙瘩埋在一堆废铜烂铁之中,谁也没注意。后来在转运中,收购站一工作人员发现,这黑疙瘩形状有些古怪,上面隐约还有字,只是那字像天书,谁都不认得。大家觉得稀奇,就留在办公室当镇纸用。

  那段时间,姜堰博物馆有位老先生经常去废品收购站淘宝,大家就拿出来请老先生鉴赏。老先生虽然也不认识上面的字,但凭多年的经验,认定这是个印章,而且是个老物件儿,就带回了博物馆。老先生还找到了那位农民,到当初发现印章的地里勘察,不过什么都没发现。

  两年后,恰逢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一枚元代铜印,上面的文字是八思巴文。

  责任编辑:陈文洁 版面编辑:刘晓婧

  (封面图来源网络,与本文无关)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博物馆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