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御医们的医术 通常都不高明》一文

2018年11月22日 11: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御医名后,乃为实学  ——驳《御医们的医术,通常都不高明》一文

  文/苏际聪

  近日,一篇题为《御医们的医术,通常都不高明》的文章发布于网络,作者对御医这一群体的医术进行了质疑,称御医们的医术并不高明。然而,古代御医们真的是如这篇文章所写那样“医术不高明”吗?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该文章首先在最开始提出了“因为制度原因,御医们的医术,通常都不高明”的论断,紧接着从“来自皇权的压力使得御医治病是自招祸端”,“宫中医疗制度导致御医看病皆是无功也无过”,“用药决策权在于‘圣裁’”和“清朝末期已开始学习西医和近代领袖人物也看西医”等几个角度论证其观点。

良相良医良相良医

  文章看似说得颇有道理,还列举了不少参考史料和文献以示真实性,也有一些读者表示赞同。然而查阅相关文献后便可发现,此文章缺乏学术态度,可信度不高;仔细阅读也能发现其观点的论证不通之处和逻辑的混乱,论点完全站不住脚,因此得出的 “御医医术不高明”的定论实在不能当真。特别是,这位杨先生特别擅于采用有偏性列举材料,擅长于更改材料内涵,利用读者大部分不会去查询原著,大肆用正确的史料得出错误的结论。更可笑的是,举几个有偏差的例子,就能得出一个“适用几千年”的结论,真不知道历史学家看后作何想。相反地,从这篇文章的漏洞之处,更能发现我国古代御医的医术水平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该文章所提出的并非什么新观点,而是作者将其已有文章稍作修改重新发出的。作者杨津涛在2017年5月24日发表《清朝御医手稿值两个亿?别胡扯了》一文于“短史记”栏目,这篇去年的文章的观点与本次发布的文章观点如出一辙,诸多字句完全一样,仅做了标题和一些文字顺序上的改动,并未提出任何新观点、新依据;甚至在复制粘贴过程中还出现了忘记删除部分标点的情况。

  上图为2017年《清朝御医手稿值两个亿?别胡扯了》一文部分,下图为本次文章的部分,两篇文章内容基本一样,下图中括号仅有一半,显然为粘贴过程中忘了删除。

  可以明显看出,该文章是作者把自己去年的文章再抄了一遍,纯粹是为了吸引人眼球而发布的,可谓是用尽心思抹黑我国古代御医形象,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缺乏认真探讨的学术态度和学术精神,因而文章的可信度也可想而知。

  其次,文章多处引用史料,并且在文末列出了参考的文献,看似严谨,实际上多处引用是断章取义,是为了证明其观点而强行举的例子,文献本身所论证的观点并非如此。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梁俊的《光绪皇帝与御医》,指出光绪帝常更改御医的药方,欲以此说明御医药方无用,医术不高。然而梁俊本来的观点与此完全相反,《光绪皇帝与御医》一文中援引光绪帝常拒绝服药、更改御医药方,是为了说明光绪帝不配合御医的治疗,所以才服药多年不见效。而且,文中还明确写道,因为“其(光绪帝)干涉御医的处方,使御医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这些说明了御医医术是高明的,碍于光绪的任性而没能好好医治。而杨津涛的文章中引用光绪帝的例子完全是断章取义,论证的是完全相反的观点,文章的学术性和可信程度更加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该文章以御医刘声芳为例,说其“治疗后病情好转的仅7例,效果不明或恶化的案例占了多数”,以此说明御医水平低。实际上,张田生的文献并非在说刘声芳医术不高,恰恰是反面,论证刘声芳高超的医术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献中所说的病情恶化的医案多,是因为这些医案均是记录在奏折上的,“疗效较差的案例较多,这或许与奏折的史料性质有关”,奏折上记载的自然以问题案例为主,疗效好的案例记载少是必然的。这又是一处断章取义的引用,类似的例子在此文章中俯拾即是,详细查阅即可发现,这里不再赘述。

  即使抛开文章的学术性和可信度不说,该文章中的论点与论证仍然不能成立,论证方式和逻辑也是一个硬伤。在这里,笔者通过反驳其论点,来说明自身的观点。

明清两朝御医明清两朝御医

  1 “为皇帝服务”并非自招祸端,反而是医术高的证明

  该文中首先以“伴君如伴虎”,很多御医为皇帝提出治疗见解引来祸端作为一个论证依据。然而在其所举的例子中,御医盛寅、许绅的确受到了来自皇权的压力,但最终都把皇帝的病医治好了,这怎么能说明御医医术不高明呢?分明是在高压下仍然发挥了高明的医术。

  而至于文中所提到的御医被革职,均是在同治和光绪皇帝死后,而非皇帝去革职的。这主要原因其实并非医治不周,而只是皇帝的死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御医们势单位卑,自然成为了“替罪羊”被革职,藉此维护皇帝的威严。

  相反地,笔者认为,为皇帝服务正能体现御医的医术之高。御医直接服务于皇帝,治疗直接关系着自己的职位甚至性命,犯错的成本更高,因而应该更加用心医治、力求有效医治,医术水平可以想见。再者,医术一般的医家或者不会被选入太医院,或者早就被皇帝在位时就应该没了性命,能留名于史册、有政治地位的御医,不正是沙里淘金留下来的医术高明的医家中的佼佼者吗?

奉旨遵行奉旨遵行

  2 宫廷制度与御医医术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反而限制了御医医术发挥

  文章中所提到的医疗章程、“圣裁”等等,归根结底与宫廷制度相关。而宫廷制度的种种,例如不记功过、皇帝决定药方,是否与御医医术有必然关系?制度影响的是实际医疗过程、医疗效果,而并不能与医术高低画上等号。

  相反的,笔者认为是这些制度限制了御医医术的发挥。在宫廷之中,给皇帝看病绝不等同于给一般患者看病,因为君臣关系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医患关系。御医只能服从宫廷规定和皇帝的旨意,不能完全施展医术,这些因素都限制着御医医术的发展。正如前文提到的光绪帝的例子,光绪帝自作主张改药方,御医必须遵从,处方听从皇帝,无效却又怪罪于御医,御医医术水平没有得到体现。

药到病除药到病除

  3 御医不只为皇帝服务,其医治过更多的人,更具实践经验

  跳脱出该文章的限制,文章中所论证的“医术高明与否”只体现在“医治皇帝是否有效”上。但是御医并非只为皇帝看病,在成为御医之前,他为民间普通人看病,而成为御医之后,也还承担着皇宫内其他人的医治,抛开其他的被治疗者的范围去讨论医术高低显然是不完整的。

  御医之所以能成为御医,先决条件必须是名医,成为御医之前必然在民间有过很多的治疗经验,并且有了较高的名气,才被发掘到宫廷,因此医术水平在当时肯定是一流的,这一点应当是不容置疑的。

  通过以上的论证,能够发现,该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认真分析之后能发现,这些所谓的“御医医术不高明”的证据,实际无一不指向御医医术的高明。我国古代御医为后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的药方、著作等仍然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稿本整体书影稿本整体书影

  《聊复集·怪证汇纂》稿本作为清代御医汪必昌的传世之作,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其重要性正逐步被人们所认知。汪必昌作为御医,并非像杨津涛所写文章那样“医术并不高明”,相反地而是十分高明。

  其一,汪必昌出身布衣,一路游学,治病救人,最终被选入成为太医,医术定扬名一方。汪必昌为母弃文从医,离家远行,走遍四方游学,且同时积累了众多治疗经验,实践出众多有效的药方,其医术来自于自身实践,极具经验性。在嘉庆六年(1801年)汪必昌被选入太医院,成为御医,必然也是因为其医术的名声。

  其二,汪必昌不但没有自招祸端,还受到皇帝封赏,可见其医术受到皇帝赏识。汪必昌作为御前太医,直接服务于皇帝,非但没有什么祸端,还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皇帝五十大寿之时,受到了皇帝的封赏,先父也因此受到封赏。一年后,汪必昌辞官返乡,安享晚年。虽说伴君如伴虎,但汪必昌受到嘉庆帝的如此赏识受封,并且最终安然还乡,留名于史册,若非有卓然的医术值得皇帝信任,如何能做到?

  其三,汪必昌著有系列医学著作,医学思想成熟,这也是对该文章中说传统医学“千人千方”的一个有力反驳。汪必昌在当御医期间著有《聊复集》五卷,并且还有近年发现的《聊复集·怪证汇纂》未刊稿本等医学著作,详细叙述了他的医学思想与理论,绝非部分中医反对者所认为的“千人千方”缺乏规范。《聊复集·怪证汇纂》更是收集了治疗古代怪症的五百四十种药方,从已经公布的部分看,几乎每个药方都记载明确,操作性强。在当时汪必昌就根据实践经验,记载了诸多明确有效的药方,证明了御医医学水平之高!

  总的来说, “御医医术不高”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试图去抹黑御医的人其实更为我们说明了御医群体的重要。汪必昌作为御医的一个杰出代表,其医学水平之高毋庸置疑,他所著的《聊复集·怪证汇纂》填补了我国中医药史治疗怪症方法的空白,是御医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经验集,其重要性也应当受到更多正视,更多关注,来促进更进一步的开发。

  最后说句题外话,杨的《短史记》,擅于摘取只言片语,缺乏全局性分析和特殊性分析,以否定过去历史学家得出的结论为荣。诸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未必是中国人的祖先”,“戴笠密档解读”等为军统洗地这类,还曾因乱发荒谬的史料评论文章如“南中国集体抗议”、“林彪首次见蒋介石,获评‘幼稚可叹’”而被举报。这样的自媒体,精通营销手段,善于吸引眼球,无声无色地欺骗大众,传达错误观念,看似很有逻辑,仔细推敲一无是处。近期,国家处罚了上万个自媒体,而历史是中国人认识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工具,像这类爱乱评历史的自媒体,是否也应得到有关部门的监督审查呢?

  2018年11月14日初稿,22日修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御医医术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