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聚焦青年博物馆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8年11月27日 18:4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第八届“博博会”期间,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和福州市人民政府于23日下午联合主办了主题为“变革中的博物馆青年”的首届全球博物馆青年论坛,这是中国和世界性博物馆组织首度为青年博物馆人量身定制的交流平台,旨在凸显青年人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的独特角色。来自全球各地数位青年博物馆人共同分享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博物馆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中经文化产业”选取了论坛上部分精彩观点,以飨大家。

▲ 博博会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博博会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把青年发展摆在博物馆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 刘玉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刘玉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刘玉珠在发言中表示,博物馆是青年成长进步的阶梯,是青年道德培养的重要阵地,是青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是青年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是青年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样也是青年自我增值的重要渠道。 他表示,新时代,青年一代当是博物馆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是因为:

  1、青年学者是博物馆理论研究的推动者。当下,“90后”“00后”日渐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博物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汇集了大批从事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青年学者。他们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发展和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展览教育传播实践等,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发展动力。

  2、青年策展人是博物馆提升展览品质的先行者。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走出国门、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采。刘玉珠认为,这就需要博物馆青年发挥才智,多些创意的表达,多些生动的解读,走出去的是文物,带回来的将是无比浓烈的文化自信。青年应该自觉承担起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和使命。

  3、青年科技专家是博物馆藏品的守护者。今天的青年一代,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乐于接受、勇于探索新生事物,对于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也更为得心应手。因此刘玉珠认为,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传承与发展,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创新与应用,文物保护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都离不开青年科技保护专业人才。

  4、青年教育专员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践行者。博物馆是重要的教育机构,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博物馆第一要务。博物馆教育面向的主要群体是未成年人,教育人员需要更多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担任,他们更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特点,知道如何激发未成年人对博物馆的兴趣。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开发的博物馆教育体验项目,大都是青年所为。

  5、青年志愿者是博物馆连接社会的纽带。志愿者是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纽带,是博物馆融入民众生活、提升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世界各国博物馆都高度重视志愿者工作。青年是博物馆志愿者组织的重要力量。刘玉珠透露,据统计,我国博物馆拥有20余万志愿者,其中青年志愿者占70%以上。

  刘玉珠表示,我们要站在博物馆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发展的高度,把青年发展摆在博物馆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新时代,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尊重青年需求,才能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青年人锐意进取、勇往无前的热情,才能真正推动新时代博物馆的历史性变革,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永续传承,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同时,新时代,给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新平台、新机会,也对青年人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新担当。青年人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

 ▲ 参展商向意向单位介绍时空色彩高清展品还原技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 参展商向意向单位介绍时空色彩高清展品还原技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杨晓飞

  三方面推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

  杨晓飞表示,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互联网的发展大潮催生了众多行业创新,也推动着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的创新,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跃升的迫切需求已充分显现。我国首先提出了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一一智慧博物馆理念,为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一片新的疆土,将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目前较为成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支撑起的智慧博物馆,在未来创新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将呈现出更为丰富、更为深入的“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那么,怎样推动智慧博物馆建设?杨晓飞认为,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标准,对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者之间的多元协同关系应当予以充分认识、从系统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避免因割裂而造成的新的资源浪费,甚至阻碍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进程。

  二是加强外部整体合作。智慧博物馆既面向多元化的需求,也需要多个专业和行业的支撑,应当吸收各方面力量,参与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并在新时代下做好文化传播工作,确保智慧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完善高效的组织机制。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涉及全局,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才能切实推进,应当通过组织体系的创新,建立博物馆内部的高效协作机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杨晓飞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智慧博物馆工程和“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这既是行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迫切需要愈来愈多的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共同合作建设,互动资源,共享成果,建立一个包容与开放的智慧博物馆生态体系,推动我国博物馆领域产生从理念到行动的一场变革。

▲ 暑假期间,国博门口游客如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邵希炜/摄▲ 暑假期间,国博门口游客如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邵希炜/摄

  洛德文化资源公司策划人

  哈维尔·吉梅内斯

  博物馆发展应该具有相关性

  哈维尔·吉梅内斯表示,过去20年,中国的博物馆数量急剧上升,但人均博物馆享有量仍然偏低,中国平均每20万人享有一座博物馆,而西方国家平均每5万人即拥有一座博物馆,因此中国的博物馆数量仍然需要增加,但增加的上线在哪里?

  尽管中国兴建博物馆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最为显著,但这一热潮早已席卷全球,中东和东欧等区域同样正斥资兴建博物馆,希望借此振兴其旅游业,打造国家品牌,提高居民福利,这些新建的博物馆也为文化创意领域的年轻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哈维尔·吉梅内斯提出,博物馆在发展时要注意“相关性”原则,具体来说:首先,博物馆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发展愿景与职能界定,要以受众为中心,学会围绕文物来讲述故事,让人们能够通过故事来重新理解文化与文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创造一个好的空间和范围,让博物馆成为非正式学习的场所。

 ▲ 秦陵博物院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互动游戏“秦朝的你”、“千里驰援” 邵希炜/截图 ▲ 秦陵博物院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互动游戏“秦朝的你”、“千里驰援” 邵希炜/截图

  加夫列拉·米斯特卡尔教育博物馆发展部经理

  玛丽亚·费尔南达·马丁内兹·方舟

  博物馆要借助社交媒体与时俱进

  玛丽亚在发言中表示,博物馆的概念与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正在改变:“曾经我们认为博物馆只是保存珍贵藏品并讲述某个城市或国家历史与传统的地方,但如今我们认为博物馆应该敞开大门迎接我们,融入我们的社区。”

  同时,博物馆不再是做决定的唯一权威,不能与社区对话的博物馆注定无法存续。博物馆应该和社区联系在一起,有自己的主张与诉求。据玛丽亚介绍,在智利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包括政治、性别、教育系统和沟通交流在内的很多事物都在受到质疑。当代人对权威机构抱有怀疑态度,同时又具备不断革新的交流方式。博物馆应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 玛丽亚认为,博物馆要与时俱进,通过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沟通。

  2018年,智利发生了一项近年来最为重要的社会运动,即由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女性引领的支持教育系统性别平等的运动。在这场对话中,博物馆通过年轻的博物馆工作者和新的信息技术如ins、Facebook等参与讨论,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馆馆长

  贾斯帕·布伊克斯

  创造个性化体验激发公众认知兴趣

  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馆( Micropia)是全球首个微生物博物馆。在贾斯帕·布伊克斯看来,微生物是自然界最强大、最成功同时也是最微小的生物。不了解微生物,人们就无法了解自然界的内在互联性。微生物无所不在,它们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且具有无穷无尽的用途。微生物学有助于解决全球性的能源、水、食品及健康问题。“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但当前,大众与微生物科学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大多数人对于微观世界仅有的认识都是负面的。对微生物缺乏了解,并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往往会桎梏大众对微生物学研究的支持,对其创新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也因此,贾斯帕·布伊克斯谈到,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馆每天都会组织2-3次的活动与公众互动,通过打造个性化的参观体验,使观众能够现场观察微生物的移动、进食及繁殖,以此来增强公众了解微生物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馆还会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合作定制课程,与荷兰的研究机构、政府机构、高校等多方力量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向公众普及传播微生物科学。

▲ 故宫推出的微信小程序“端门数字馆”和“见大臣” 邵希炜/截图▲ 故宫推出的微信小程序“端门数字馆”和“见大臣” 邵希炜/截图

  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果美侠

  讲好故事需要从做好事情开始

  果美侠介绍,故宫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聚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也在工作中书写着各自不同的故事,与五百年的宫殿对话,与看尽人间沧桑的器物对话,需要这里的年轻人善于探究发现,用于开拓创新,更需要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新一代的故宫青年,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与当下沟通。果美侠认为,全球范围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多样的,年轻有为的新一代,毫无疑问需要拥抱当下时代的多样性,求知好学,探索创新,合作互助,从而更好讲好故事,传承文化,使过去与当下建立联系,使博物馆成为反映社会进步的场所。

▲ 福建文博展区的青年工作人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福建文博展区的青年工作人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印度加尔各答创意中心副主任

  瑞娜·德万

  情感是促进传统文化延续最重要因素

  瑞娜·德万表示,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能够连接社区,宗教和国家。这些文化大多通过演艺、实践、知识、宗教仪式等形式进行传承。在大多数情况下,情感是促进传统文化延续最重要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影响,成为削弱传统文化传承的催化剂。

  导致这种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传统文化缺乏创新,无法融入新时代。而有时候人们为了促进传统文化融合而急于创新,却使一些传统文化失去了原貌。因此传统文化的保存、变革和创新成为了难以共存的矛盾。

  据瑞娜·德万介绍,印度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老国家,有许多传承几个世纪的传统文化。在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城市,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濒临消失,但像加尔各答这样的城市仍然通过让年轻一代参与制作传统手工艺或是参与传统节庆活动来坚守许多传统文化。

▲

  厦门鼓浪屿。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厦门市博物馆文博馆员宋叶

  完善社区博物馆建设

  活化鼓浪屿保护利用

  宋叶表示,社区博物馆作为整体再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它可以实现遗产资源博物馆化,能够深挖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综合保护、展示并活化文化遗产。

  2017年7月鼓浪屿以“国际历史社区”申遗成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申遗不是最终目的,“后申遗时代”如何保护与传承,如何将其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才是今后鼓浪屿发展的重中之重。

  宋叶透露,当前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仍面临着以下问题:

  社区博物馆管理、服务分散,各专题博物馆没有形成全岛博物馆联盟,没有规划合理的博物馆参观路线和与之配套的文化服务体系;

  因配套相对弱化,物价偏高,生活和出行环境拥挤,老龄化突出,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直接削弱了鼓浪屿的宜居性,原住民流失严重;

  旅游商业氛围冲淡了岛上原本的文化品位,公众对鼓浪屿的旅游认知偏向海岛意向、建筑意向和小资意向,对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却鲜有提及,旅游品质有待提高;

  目前鼓浪屿社区博物馆仍以“政府主导”为主要模式,公众参与度不够高。

  对此,宋叶建议建立鼓浪屿社区博物馆联盟,实现各专题馆的联动,盘活博物馆资源,逐步实现公众主导,“自下而上”的模式,健全社区设施,打造“宜居社区”,以社区博物馆为核心,带动文化旅游,让文化遗产保护真正融入社区居住场景,融入社交生活场景中,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从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双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