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国博文保院 文物修复师保驾护航143万件文物

2019年12月05日 09:18 新京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青铜器修复是国博文保院的强项。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的青铜器被送进文保院,请求协助修复。据介绍,青铜器的表面清洗就有很多招数,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人工用工具清理,现在还能用上超声波洁牙机、激光清洗机等设备。正式修复之前,这些青铜器都要经过“体检”。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里有30多台设备,专门为各类文物做体检。其中一台离子色谱仪,能够检测青铜器的氯离子浓度,青铜器存在的“青铜病”,主要就是氯离子导致的。利用这些设备对文物全面检测以后,会形成一份健康报告,根据报告制定修复方案,专家评审通过,才开始正式修复。

  新京报讯 北京南四环附近,有一座没挂牌的小院,这里是极少公开的国家博物馆文保院的所在地,12月3日下午,新京报记者走进国博文保院,探秘这所神秘的“文物医院”。

  1950年,革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筹备处成立时,就设立了文物复制机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技开始进入文物保护领域,革命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后来演变成文物科技保护部。2018年在国博内部机构改革中,文物科技保护部与艺术品鉴定中心科技检测室合并,成为如今的国家博物馆文保院。

  文保院需要为国家博物馆143万件文物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同时,也为全国文保行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协助修复。据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周靖程介绍,目前文保院下设6个研究所,包括环境监测研究所、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器物修复研究所、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油画修复研究所。这六个研究所基本涵盖文物保护、修复的主要领域。

  国博文保院延续传统的师承制模式,新员工入职后由师傅手把手教,磨炼3年,经过评审出具报告,才能正式出师,独立承担修复任务。目前全院有40人左右,绝大部分都是文物修复师,有的精于分析,有的善于修复,每个人都有绝活。其中,“8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

  在文物修复领域,国内很多大型博物馆都有主打品牌和特色,修复方法和理念也有独特性。国博文保院经过半个多世纪摸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尤其在金属器物修复方面,国博文保院在全国知名,如后母戊鼎之类国之重器保护修复,成为著名的经典案例。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研究员洪巍在准备书画修复装裱前的备料。80后学国画的洪巍,毕业后就进入国博,7年前开始从事书画修复,迄今已修复书画上百幅。

  85后书画修复师王博在修复一件罗汉拓片,使用的原料是他找到厂家专门定制的六级棉连纸,这种纸薄如蝉翼,通常被用来做甲骨、青铜铭文的拓片。

  除了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去年,国博还专门成立了油画修复研究所。国博藏有400多幅油画,大多是中国画,也有部分来自外国的国礼油画。对油画的修复保护,第一步也是“体检”。为了不损害藏品,要取出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样本,利用仪器检测分析。图为修复师们在进行油画修复。

  电脑上显示的是从油画上取下来的一个0.6毫米的颗粒扫描图像。

  电子扫描显微镜为文物做体检。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王秋仲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文物文献修复复制工作,2014年12月退休后,接受国家博物馆文保院返聘至今,收徒传承手迹文物复制技术。

  书画修复师吕雪菲师承王秋仲,她从中国人民大学书法专业硕士毕业后,就来到国博文保院。8年间,复制了大约280余件藏品,大部分为书法、手迹类藏品,也有少量绘画。

  新京报记者 浦峰 倪伟 摄影报道

  编辑 吴飞虎 校对 李项玲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