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双年展之雕塑之疑

2020年07月03日 11:4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当代艺术展,雕塑是避不开的版块。虽然本届安仁双年展,雕塑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为公共雕塑在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策展人何桂彦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对于公共雕塑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是这个过程难以避免出现很多审美程度很低的雕塑。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雕塑,我们更应该从它的精神、规则层面去做解读,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何桂彦:公共雕塑也有自己的精神和规则

  Q:第二届安仁双年展,雕塑也是一个重要的版块。对于雕塑作品,你认为,如何才能让雕塑作品真正具备当代性?

  何桂彦:本届双年展,真正完全以雕塑呈现的只有焦兴涛的作品。这件作品,把各种东方的、西方的、传统的、学院的、民间的雕塑形象并置到一起,然后用彩色的霓虹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些来自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东西并置到一起,形成了一种混杂的感受。这样的一种方法论,对应着当下全球化、现实虽然杂乱,但又是一体的过程。霓虹,在某种程度上,和当今消费主义联系在一起,引起思考,它的当代性就出来了。

  每一个人对当代艺术,或者某一个当代艺术家了解的多和少,对每一件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反应,都是正常的。

  Q:当下,公共雕塑已经成为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也看到全国各个城市城市雕塑艺术水准参差不齐,甚至有很多雷人雕塑,被人疯狂吐槽。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何桂彦:公共雕塑随着中国本身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公共雕塑的需求、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很多低俗的、品质很差的、审美程度很低的雕塑作品,这是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于本届双年展而言,大家肯定看不到那种被吐槽的类型雕塑,我们更多考虑到的是,这些作品和环境,和安仁本地的关联以及作品背后和展览主题的关系。每一件作品,不管好与不好,应该是存在于当下的社会规则之内的,中国有中国的规则,美国有美国的规则,越南有越南的规则,但我们都是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体系当中,都是共生的状态。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公共雕塑,我们尽量从精神层面、规则层面去了解它,或许获得的多过简单吐槽。

  Q:你同时还是一名批评家。本届安仁展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显性的艺术家风格串联的展览线,另一条是隐性的艺术批评的思想性。艺术家风格好串联,批评的独立性却很难体现。

  何桂彦:批评是中国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很多人有直观感觉——批评家出问题了。批评不独立,真的是批评家没水平,批评家不敢说真话吗?其实,背后隐藏一个更深切的原因,当下社会,并没有为自由独立发出批评声音提供文化土壤,也没有一个独立的机制来保证这些独立的批评家生存的土壤。

  后记:作为最早的雕塑家,女蜗绝对没想到,在未来,雕塑竟然可以以艺术的方式,直指人心,甚至成为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审美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二届安仁双年展 ,就数量而言,与几百米之外,安仁老街上数量众多的古代四川石刻相比,小巫见大巫。比起焦兴涛以及几位国外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那些古代四川石刻,一目了然,线条、造型都很美,还不用太花心思去猜作者的心思。

  只是,面对当代艺术,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其实,我最想的是,有没有艺术家可以把这些石刻作品利用起来,让安仁双年展融合本土文化,搞一件前所未有的群雕,或装置作品,那该多壮观。想想都兴奋。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