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不得语:七夕文物中的似水柔情

2020年08月25日 14:5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博物馆 看展览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乞巧》

  是一首不甚出名的唐诗

  简洁道出这个浪漫节日

  缠绵的儿女情长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七月桐荫乞巧,现藏故宫博物院

  七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但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

  并无十分明确的说法。

  经过史料考证,

  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

  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该书以月为序,

  叙述一年十二个月之行事,

  可视为东汉乡村

  岁时生活与风俗的真实写照。

  其“七月”条中就记载了七月七日的诸多事务:“七日,遂作麹。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

  按照习俗,七月初七这天要作酒曲(麹),

  用兰草及蜀漆草制作

  用于除虫、解毒、治病的药丸,

  曝晒经书及衣裳,

  这天还可以作干粮

  (糗即一种便于保存的干粮),

  还可以采苍耳

  (即葸耳,古人以苍耳籽榨油燃灯烛)。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七月乞巧,现藏故宫博物院

  古人到东汉时期开始过“七月七”,

  主要习俗除了上述内容之外,

  其实还有重要的项目:向织女乞巧。

  织女之名

  在《夏小正》和《诗经》中都出现过。

  《夏小正》中说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

  意味着在七月黄昏的时候

  织女三星正在头顶上方的天顶上。

  织女星非常明亮,

  是北方夜空的第二亮星,

  因此,古人用这种星象标志七月份到来。

  清姚文瀚七夕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诗经•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初秋的夜晚,

  织女星和牵牛星仅一银河之隔,

  银河耿耿,星汉灿烂,

  唐人张环在《秋河赋》中吟咏道:

  “倬彼昭回,凿天而开,

  含秋耿耿,积曙皑皑。

  水清浅而不落,光逶迤而屡回,

  非碧海之分上,即黄河之转来。

  万里直绳九霄,横带奕奕高影。

  汤汤连濑,透垂帘于户前,

  飞瀑布于云外……”

  七夕乞巧对于织女星的崇拜,

  可能是因为

  七月是妇女们忙于织布做衣的季节,

  织女的名字

  很可能就是古时候纺织娘们命名,

  他们把这颗高悬头顶的明星称为“织女”,

  视之为天上的织女之神,

  祈求她能够赐予自己

  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思,

  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

  清唐培华牛郎织女扇面,17.5x5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正如以前七夕节

  是唯一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一样,

  织女星也是满天繁星中

  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

  从古至今,斗转星移,每到秋夜,

  织女星都会升上夜空,

  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东晋葛洪《西晋杂记》

  最早提及乞巧,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清乾隆缂丝七夕乞巧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七夕的夜晚,

  妇女们用彩线穿七孔针,

  在庭院中摆设香案,

  上有瓜果、鲜花、酒、针线等,

  向织女乞巧,

  在宋代还会摆上一种手捏的小泥人儿

  ‘磨喝乐’作为供奉神灵。

  明代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之乞得巧。”

  清陈祖章等象牙雕《月曼清游》册七月景桐荫乞巧,现藏故宫博物院

  七夕除了这些风俗,

  还蕴含了诸多爱情元素,

  夜凉如水,人们仰望牛郎织女星时,

  大抵会思念心底的意中人吧。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古人的生活痕迹

  大多湮灭在历史尘埃中,

  只有在零星的出土文物细微的角落里,

  尚可一窥他们彼时细腻委婉、

  或者大胆炽热的盟誓。

  西汉“长毋相忘”银带钩,现藏南京博物院

  这枚“长毋相忘”银带钩

  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

  属江都王陵12号陪葬墓。

  这枚银带钩实物极其小巧,

  长度还不足4厘米,

  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

  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着

  “长毋相忘”四字小篆铭文。

  墓主人是汉景帝之子

  江都王刘非的一个妃子淳于婴儿,

  这枚银带钩很可能是

  刘非送给淳于婴儿的定情信物。

  动人的情话,隐秘的誓言,

  暗藏于这样一枚不起眼的银带钩,

  被淳于婴儿随身而佩,带入坟墓,

  似乎是希望死后也能

  铭记跟爱人的约定,永世不忘。

  明透雕莲荷鸳鸯玉钮,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这对玉钮

  出土南城县益宣王夫妇合葬墓,

  镂雕而成,造型为鸳鸯戏水,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这对夫妇将这对玉钮一同陪葬,

  似乎寄托了前世今生的姻缘期盼。

  鸳鸯头顶雕有一柳叶形的玉片,

  与其尾部相接,以代毛冠。

  嘴衔玲珑透雕的缠枝莲,

  缠枝的上端分别在鸳鸯的两侧

  作浮雕状的花、叶、莲蓬。

  此玉雕的上部即鸳鸯的全身为紫褐色,

  其他部位为白色,底部为椭圆形。

  有两对斜穿孔,以备缀饰。

  全器色泽莹润,雕琢精细。

  清玛瑙卧莲鸳鸯,现藏故宫博物院

  明代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青玉镂空荷叶鸳鸯配饰,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清白玉比翼同心符,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兽首活环双鱼纹洗,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成双成对的纹饰

  表达“永以为好”的旖旎愿望,

  而在某些时候,

  古人甚至会用更直白的方式,

  在器物上留下热烈的情话——

  在铜镜背面镌刻,或者在瓷壶身上书写。

  西汉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铜镜,现藏四川博物院

  “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

  汉代的爱情宣言既简朴又诗意盎然,

  十二字希望爱情地久天长、永远平安富贵。

  这美好的愿望到了唐代的铜镜上,

  有了更为缱绻的起兴、绮丽的表述:

  镜面的铭文这样写道:

  “凤凰双镜南金装,

  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

  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

  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

  唐真子飞霜镜,现藏故宫博物院

  唐长沙窑诗文壶,现藏长沙博物馆

  古往今来,

  多少有情人祈愿自己的爱情,

  能像天上的星辰永远熠熠生辉,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无数相思如山倒的离别之夜,

  又有多少有情人

  在默念这句诗安慰自己呢?

  东汉接吻俑,四川合江县城郊锻造厂出土,现藏于当地博物馆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爱情的主题历久弥新,

  你是否被古人的深情打动?

  今日七夕,你又将和谁共度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七夕文物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