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美不胜收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4日 09:22 舜网-济南时报 微博

  吴东元认为传统工艺品的魅力在于“好看、好用、好玩”这六个字,缺一不可,所以他的作品创作思路宽阔,富于变化,顺应现代人的审美,不拘一格。

  散氏提梁

  取材于西周青铜器散氏盘,紫砂泥的色泽与散氏盘傲骨的感觉相辅相成。铭文的拙朴厚实和紫砂的温润柔情结合完美,如浑然天成。再辅以提梁,整体更加协调。青铜器的造型和紫砂的载体结合,敦厚而又凝重。

  【李寒勇】

  性格直率、活跃,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这是每个人对李寒勇的第一印象,但只要他坐在泥凳前,就变得安安静静,心无杂念地开始制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的石瓢骨肉停匀,气韵自然,被壶友追捧为“瓢王”。但他并未就此满足,他认为只有不断积累与揣摩,才能做出好的作品,哪怕是最简洁的器型,也力求将线条做到完美。“功夫在壶外”,制壶工艺熟练之后,需要不断吸收技艺之外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改善自己的想法与观念。李寒勇勇于尝试,善于创新,瓷器、银器、玉器甚至中国传统的蜡染、折扇工艺都是他创作的营养源,他能从中取其所需,从而尝试更多不同的器型创作,寻找突破点。

  大石瓢

  作品容量1400毫升左右,器型之大是“瓢王”李寒勇之前从未尝试过的。但他在形态上充分掌握其比例、韵味,流、把和钮的搭配合理,壶身与壶底的衔接转折恰到好处,精神又不失锐气。壶身刻有一枝梅花,梅花不惧风雪的傲骨、“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与作品本身的气韵相得益彰,更为出彩。

  【邹跃君】

  中国艺术讲究“境生象外”,邹跃君创作时,便是“以意造境”、“因境生意”,遵循“文心万象”的核心理念,佛学、自然元素、民族风格、古典文化等都是邹跃君取意造境的基点。从自然中提取灵感,用浮雕的形式细腻地表达出来,再配上原本富含文化底蕴的壶体,他的作品便展现出“出于自然却超于自然”的神韵。在线条处理上,邹跃君讲究整体协调流畅,装饰和壶体的线条贯穿一气,让壶友畅游意境的同时,也享受着艺术的美感。

  凌云套组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全作为一壶、一杯、一盏,三者均运用绞泥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意蕴深长。

  灵芝供春

  作品一改传统的供春造型,将壶肩切成平面,增强了作品的实用性。加以银杏叶装饰,不仅增加了壶体的生机感,亦能彰显“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寓意。壶钮由4只小灵芝环抱而成,似刚从树桩里长出,整体元素的组合体现了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

  【高旭峰】

  高旭峰擅长光器制作,注重壶的精、气、神、型。悠然闲适的性格成就了他诸多优秀的作品,也道出了紫砂技艺的真谛:没有花哨,没有浮躁,平心静气地从艺、做人。他的作品用极其简单的形式和最朴素的情感诠释着道家的圆融、佛家的境界及儒家的修身处事之道,理解并传承着雅俗共赏的紫砂艺术之美。

  高掇

  取材于邵大亨的《掇只》,作者在准确继承邵大亨制壶技艺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悟,作品点、线、面比例协调,端庄俊逸、深沉浑厚,壶身莹润如紫玉,造型古朴稳重,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

  容心

  寓意“心胜天下,有容乃大”。造型饱满圆浑,肩与腹处充满鼓胀感,壶腰处往回收,增加了壶的曲线美,更显神韵。壶盖线条和壶身融为一体,三弯流和飞把美观中又增加了实用性。

分享到: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快速注册新用户
密 码   忘记密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