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不只有马的市场
来源:99艺术网
自幼随父学画,并以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却也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17岁去上海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因父亲病重返回老家。20岁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佳作,随后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幅作品,其中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一千余幅,其他作品散见于香港、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幅油画精品毁于战乱。
龙头股:
作为艺术市场“龙头股”,徐悲鸿作品早在民国时期便成为市场追捧对象。据悉, 1915年,20岁的徐悲鸿为《谭腿图说》所绘的100多幅体育挂图,首次得到的收入仅30元;而1942年他在大理为抗战义卖的50余幅绘画,收入达两万多银元;其所绘的“马”每匹300块银元,而当时80块银元便可在大理买一匹活生生的好“马”。至20世纪60 年代初,徐悲鸿著名的国画《松鹰图》在大陆售出价为230元。进入80年代徐悲鸿的作品在香港已有固定的价格,一般每幅作品价格在5万元。进入90年代,徐悲鸿超百万元的作品逐渐增多。
以“润格”定价的一级市场,往往仅能体现艺术家私下交易的水平,价格波动较大,且难以对徐悲鸿作品及市场趋势做整体把关。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后,徐悲鸿的市场价格走向标准由一级市场的指导价变为了二级市场拍卖成交价。
图1中可看出,从2003年至2014年,徐悲鸿国画市场走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秋拍至2009年春季,此期间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处在待发展阶段,拍品数量及拍卖市场影响力都没有形成规模,徐悲鸿在此期间的市场走势也随市场的整体变化而变化,除了2004年非典事件和2007年金融危机前奏引发市场短期小幅上涨外,其余均表现平淡。从上拍数量和作品成交额来看整体走势较低,上拍的1052件拍品中789件成交,总成交额为728,373,144元,平均每件作品成交92.32万元。
第二阶段从2009年秋拍一直持续到2011年秋拍,和艺术市场整体向好的三年曲线呈平行同比上升,也侧面说明徐悲鸿在艺术市场中“风向标”的位置。从具体数据上看,从2009年秋拍至2011年秋拍共上拍777件拍品,成交621件,总成交额28亿元,平均每件作品成交额为451万元。
第三阶段从2012年春拍至2014年秋拍,此期间徐悲鸿上拍作品和作品成交额均有所回落,但作品价格较稳。这三年共上拍作品538件,421件成功易手,总成交额约为16.9亿元,平均每件作品成交额为401.4万元。
抽样调查:“马”题材作品均价低于徐悲鸿整体作品均价
徐悲鸿一生创作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占所有作品中最大比例,徐悲鸿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也最受藏家追捧,但或许受困于市场上徐悲鸿以“马”为题材的赝品较多,或许受困于此题材中等拍品数量远超过精品数量,导致徐悲鸿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平均价格略低于徐悲鸿特殊题材作品价格。
据不完全统计,在抽样调查中(2007年秋拍、2011年春拍、2012年秋拍、2014年秋拍)四个季度共上拍445件拍品,其中181件为“马”题材作品,总成交额约为5.51亿元,平均每件以“马”为题材的作品以304.3万元成交。在抽样调查的四个季度中,有三个季度出于徐悲鸿艺术市场的第二或第三阶段(即徐悲鸿市场平稳阶段),但304.3万元的作品成交均价远远低于第二阶段每件作品451万元和第三阶段每件作品401.4万元的均价。
而从每季度徐悲鸿“马”题材作品上拍数量来看,2007年秋拍、2011年春拍、2012年秋拍和2014年秋拍分别上拍徐悲鸿以“马”为题材的作品43件、70件、31件和33件,大体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原因一方面可能受市场整体环境影响,以“马”为题材的徐悲鸿经典作品在市场上取之有限,而市场的正常运作导致市场需要徐悲鸿更具市场“新鲜度”的作品上拍,另一原因则不排除市场上充斥过多徐悲鸿赝品,尤其是最受大众追捧的和最具徐悲鸿辨识度的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导致市场不敢轻易上拍此类作品。
案例:徐悲鸿作品TOP10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徐悲鸿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