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拓片收藏市场高而冷

2015年04月07日 07:46   国际金融报  收藏本文     

东方IC图 东方IC图

  近年来,碑帖在收藏市场上的需求已由原先的曲高和寡逐渐深温,价格也随之上扬。但碑刻拓本鉴赏,对于收藏者本身的文化素养要求价高,为此,碑刻拓本收藏家连毅提供了5个能够影响碑帖拓片收藏价值的因素,希望对广大藏友有所帮助:

  一、年代。碑帖的年代通常有三个,即书写年代、刻碑年代、拓本年代,前二者基本上时间相隔不是太长,通常所说的碑帖年代指拓本年代,可以根据碑帖本身的题记和收藏印章来判定。一般来说,拓制年代越早越值得收藏。

  二、珍稀度。物以稀为贵,如果碑帖属于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一旦流传有序,自然价格不菲。

  三、碑的体积。原碑的体积越大、铭文越多,碑帖的价值越高。

  四、历史典故。记载历史典故或与历史事件有关的碑帖极具收藏价值,例如《大唐中兴颂》。

  五、作者名气。出自名家之手的碑帖价格相对无名之氏更高一些。

  在中国历代收藏中,碑帖拓片与善本古籍、青铜器并列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艺术收藏,同时也是历代文人研究、收藏的大宗。

  不过,《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走访收藏市场时发现,目前的收藏市场中,碑帖的市场行情虽有所看涨,但与书画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很多传统艺术收藏家们甚至对碑帖拓片知之甚少。“其实这也是碑帖拓片现在面临的现实——价值看涨却收藏有限。造就这样现实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藏家追捧的唐拓、宋拓等早期拓本存世稀少;二是碑帖拓片作为一种高端的收藏门类,没有一定的金石学、文字学、历史学、文物学以及书法知识很难轻易介入。”长年研究金石碑帖的收藏者彭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在收藏界,碑帖拓片相对于书画等收藏来说,确实有点“高冷”。

  然而,这项“高冷”的艺术作品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历史底蕴,包含怎样的艺术价值,还需我们耐心探索。

  文化传承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明最多的国家,传拓技术就是其中重要发明之一,由此而产生的碑帖拓本(或称拓片)是承载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1400年来,碑帖拓本更是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艺术。

  据历史资料记载,碑帖是一种集文化历史内涵、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为一体的艺术品。

  在古代,先人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其拓印下来的拓本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就成了碑帖。

  而我们如今所说的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碑的称谓最早始于汉。据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王筠的考证,最早的碑有3种用途:宫中之碑,竖立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中以拴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诸侯和大夫下葬时用于牵引棺木入墓穴。”彭璇告诉记者,由于这些实用的目的,最早的3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案的。

  而帖,最早是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流传,于是人们把墨迹作品刻在木头和石头上,以便多次拓制,而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为帖。至于我们所称的拓本是拓片一种最主要的装裱样式。

  记者了解后发现,对于从碑刻上捶拓下来的拓片,有几种收藏保护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折叠装袋收藏。

  “这样的优点是未经装裱用浆,不会生虫蛀,缺点是不便欣赏,经常翻阅容易折损,几经翻阅势必脱节,无法折叠复原。因此出现了卷轴装,如同书画一般装裱成卷轴。”南京一家古玩店的老板林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现在很多人收藏的碑帖也多半是卷轴。

  林显表示,碑帖卷轴装外观与书画卷轴装看似相同,其实装裱手法略有不同,书画装裱可以用刷子尽量将书画作品刷平,“但是碑帖是有黑白两部分的,白的是字口(一般指的是字的形体,起笔、落笔、运笔等,或者整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们欣赏的主体,黑的是石面着墨处,若统一刷平,则字口撑大变形失真,故碑帖装裱要求较高”。

  后来,为了便于在书案上阅读拓片,古人发明了拓本,又称“裱本”的装裱样式。裱本分简装、精装。最简装又称“剪裱本”或称“割裱本”。

  “剪裱割裱”顾名思义就是将高大的碑刻拓片(每行多则数十字),逐行剪割成普通书本高低的字条,然后按页从右到左依次粘贴在废旧无用的线装书中,考究一点就粘贴在自制的空白线装书中。这种装订形式是拓本的最早样式。古人将碑版拓片改装成便于翻阅的书本样式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剪裁的碑帖字条一般参差不齐,极不雅观。随着装裱技术的发展,将书画册页的形式移置到碑帖拓片之上,预先在剪裁后碑帖字条的字与字、行与行空隙处加上墨签条(墨色接近的废弃拓片的边角料),填补露白处,然后按类似书画册页装裱的步骤制成经折式、册页式。

  唐碑宋拓最为名贵

  不可否认,碑帖拓本的名目很多,以时代而论,时代较早的碑帖拓本称唐拓、宋拓(包括北宋拓、南宋拓)、元拓、明拓、清初拓、乾隆拓等,稍后的有嘉道拓、咸同拓、光绪拓、民国拓等。彭璇告诉记者,在这些拓本种类中,唐拓最为珍贵。“若是哪位藏家能获得一本唐拓,那简直是获得了稀世珍宝”。

  碑帖作为文物藏品门类之一,最初源于唐而兴盛于宋。碑帖是金石学的一个分支,在文物藏品中是很独特的一类。

  记者查阅资料后证实,现在存留的唐拓本极少,仅有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金刚经》,以及欧阳询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其中,《化度寺塔铭》在碑帖收藏界尤为著名,李百药撰,欧阳询楷书。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石。唐朝以后,翻刻本甚多。

  有历史学家评论称,此碑无一字不佳,是欧书的第一代表作。有人把它比作王羲之正楷的化身。《宣和书谱》说,“化度寺石刻”,其墨本为世所重。南宋书家姜夔说:“化度胜于醴泉,骎骎入于神品。”《化度寺碑》的妙处,在于严劲缜密,神气深隐,具有体方笔圆之妙,有超尘绝世之概。同时,此碑模勒之工,非后世所及,故称楷法极则。

  唐朝之后传世的各种宋拓碑帖,拓工则十分讲究,纸墨都十分精良。以宋纸为例,其品种多样,主要的大凡有澄心堂纸、金箔纸、越竹纸、白麻纸、麻布纹纸、阔罗纹纸、桑麻纸等多种。用什么纸,其纸的厚、薄,根据捶拓需要而加以选择。有用薄纸作淡墨拓,有以厚纸作重墨拓,拓法有擦墨拓、有扑墨拓。

  就宋麻纸来说,真正的宋纸,不是纯白色,而略带微黄,韧性较大,所以能耐久,宋拓所用的好纸,在拓时是捶的(不是上下来回拓),这种拓可保持字的原状,不使字形走失。但如摩崖或较大的碑碣就不能捶而是拓。

  由于宋拓拓工精良,故用重墨者拓出的效果极佳,可谓沉静黝黑,锋棱毕露;用轻墨拓出来的拓本,清淡雅洁,毫发皆现,这种精工拓法,历来为后人拓墨皆效仿之。故历来就有唐摹、宋拓一代绝艺之美称。

  精美的宋拓本,可谓价值连城。如宋黄庭坚云:“孔庙虞碑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云:“宋拓《大观帖》有黄、白纸二种,所见不一……按此帖在宋时莆田方楷曾以百万购之不得。”正因精工,宋拓本价格居高不下。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遗存下来的宋拓本为数不多,但总数要远远超过唐拓本。这些传世的宋拓本中,一般来说帖多碑少。碑中以汉、唐碑居多,尤其是唐碑更多,如唐碑有《黄庭坚书此君轩诗刻石》、《虞恭公碑》、《九成宫醴泉铭》、《怀仁集王圣教序》、《多宝塔碑》、《道因法师碑》、《东方朔画赞》;秦汉有《石鼓文》、《泰山刻石》、《孔宙碑》、《华山庙碑》、《史晨碑》、《刘熊碑》,曹魏《范式碑》,吴氏《天玺纪功刻石》及宋拓《大观帖》卷七等。

  然而,明时期的碑帖拓本也比较讲究,一般均按宋拓的具体要求来捶拓。纸墨也比较讲究,但总的来说,远不如宋拓那么周密精到。由于明朝造纸业十分发达,纸的名目颇多,有黄棉纸、皮纸、红筋罗纹纸、太史纸、连史纸、白棉纸、镜光纸等。这些纸一般来说比宋纸要薄一些,但纸质坚韧,纸色或黄或白,一般淡黄色居多。至于墨,除了由宋墨遗存下来外,明代造墨法十分讲究,墨色乌黑,但总的来说远不如宋代的墨精良。

  市场价值不及书画

  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兴起,碑帖拓片已由前几年的曲高和寡逐渐为收藏者所接受。

  林显告诉记者,由于近几年碑帖拓片的收藏渐渐升温,其价格由之前的几十元几百元一帧,变为近年的几千元到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等。尤其是有些碑被国家各级博物院、馆封存后,拓片价格飞涨。

  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碑帖拓片的市场价格翻了近40倍。2005年翰海春拍,《王基残碑》以34.1万元成交;2012年西泠印社秋拍,宋拓本《北魏王子晋碑》以304.75万元成交;2013年北京匡时春拍,宋拓《化度寺碑》以55万-65万元的估价起拍,经过数十轮的激烈争抢,最终以322万元成交;2013年12月,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微博]以822.9万美元购得苏轼《功甫帖》,更使得碑帖拓片进一步引起市场关注。国内以中国嘉德为首的一线拍卖公司开始重视碑帖拍卖,并都以善本碑帖专场形式推出。出现这种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博物馆的碑帖展览增多,碑帖收藏群体在缓慢扩大。

  虽然市场价格不断飙升,但碑帖拓片收藏依然无法与书画收藏同日而语,近现代绘画大师如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作品价格早已经过亿,而唐拓、宋拓也还在百万元间徘徊。

  位于琉璃厂的汲古阁,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拓片研究,相关负责人李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艺术品市场,多数藏家以保值增值为收藏目标。相对于书画来说,收藏碑帖的主要以学者和书画家为主,这一群体是带有深厚文化情结的研究型收藏,他们不会轻易买卖,所以碑帖没有较大的流通性,不是投资型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碑帖收藏并不是近些年的事情,自宋代兴起,一直到民国,它都是极珍贵的收藏品。中国社会历来由文人秉持,文人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信仰、立志。因此,文字是文人的另一种生命形式,书法就成了文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帖的地位也就非常高。

  在上世纪初期,碑帖也有着很高的价格。1920年,近代考古学家、教育家罗振玉公开出售历代碑帖拓本,宋拓《唐皇甫君碑》标价2000元,明拓《瘗鹤铭》标价1200元,明拓《唐雁塔圣教序》标价290元。而罗振玉同时出售的书画中,宋代大家郭熙的画卷标价为1200元,明朝唐寅的《品茶图》标价仅为650元,清朝赵之谦的《花卉》四条屏为200元。可见当时碑帖珍本善本的价格高于历代画。现在,郭熙的名画拍卖价格可达到1500万元以上,而宋拓《唐皇甫君碑》的价格最高也就60万元左右。

  相隔100年,拓片收藏市场与书画市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碑帖收藏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一般藏家难以轻易介入。再加之当下艺术品市场多以投资为目的,碑帖拓片的回报显然不如书画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碑帖一般都被视为文物,不宜出国,所以又减少了一部分艺术品投资者的介入。而碑帖因有“黑老虎”之称,很少有人用来送礼。而外国人对直观的造型艺术品较易欣赏,对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理解不透,这也导致国际市场碑帖很难火爆。

  虽然如此,在彭璇看来,碑帖拓本的收藏依旧会保持上升趋势。

  “我们知道,在收藏市场中,古代书画精品存世量越来越稀少,还夹杂着赝品越来越多,市场上鱼龙混杂,使藏家们望而却步。”彭璇指出,而碑帖这种艺术品,造假成本过高,旧拓碑帖的鉴定相对容易,市场上赝品相对较少。碑帖拓本的价格也处在低位,收藏正当时。

  汲古阁的李先生同样认为,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越发重视,碑帖拓本必然会受到市场追捧。“首先,古代碑帖破坏比较严重,数量越来越少,当今谁藏有旧拓本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次,因为人们的长期忽视,目前古代碑帖的价位还比较低;另外,这些年传统书法开始回归,传统碑帖的需求有所增加。这些原因都使得碑帖的需求和价格开始上升。不过,这种市场认可价格仍然远远低于其历史、艺术价值”。

  鉴伪须作系统学习

  关于如何鉴定碑帖的价值,彭璇表示,“我们知道碑帖拓本的赝品很少,但是在收藏碑帖的时候,它的时代和其他因素也决定了它的价值。这个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其实,对于古代碑拓的鉴别、收藏、整理,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碑帖的专著,自宋代始,以考据内容和书法为多。与此同时,清中叶以来考据学很盛行,后来定海方若又著《校碑随笔》一书,专论名碑字画损泐年代,如汉《庐江太守衡方碑》,碑内“将”字未损,为明末清初时拓。北魏《马鸣寺碑》尚未断裂是道光以前拓本。作伪的就依其说,将原碑损坏字或断裂处,在碑上嵌蜡填补以充旧拓。故凡旧拓帖发现在考据处显得笔力软弱可疑的,或者发现纸墨不够年代,绝色不正路的,都要引起注意,非经仔细研究,万不能随便论断。

  而碑拓收藏的重点应以唐代以前的碑刻为主。石鼓文是中国石刻艺术之祖,原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唐代初年在陕西出土,传有唐代拓本,今未见。现存有明安桂坡十鼓斋所藏三种北宋拓本。明初拓本,“颽”字未损,明中叶拓本“黄帛”二字未损。

  林显也表示,碑拓的辨伪及版本鉴定,主要从历史年代、地理、避讳、书体、书法及拓印、纸张、题跋、印章等方面入手综合考据。

  “这个时候,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就变得极其重要的了。我建议,初学者可以去阅读学习方若的《校碑随笔》、王壮弘的《增补校碑随笔》,这两本书考订碑学十分详细,是基础著述。”林显说。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认识古代留下的各种拓本,重要的是对原石的鉴别,由于原碑石被毁,因此,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会价值连城。

  据史料记载,宁代黄庭坚曾有记孔庙碑的“贞观刻”,以千两黄金所购得,这说明了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价值。然而到以后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质量不及原拓本。1920年,大收藏家罗振玉公开出售由他鉴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庙堂碑》,价值140大洋,张叔末藏《成武本庙堂碑》值120大洋。

  “碑帖也有作伪的作品,这些作伪的作品,也多是古人做的。”彭璇对记者普及,比如说,宋人作伪唐代的碑帖拓本,明朝却重刻或者翻刻宋朝的拓本。

  记者也了解到,南宋以后,碑帖的制伪高手开始从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进一步鉴别出书法的风格、用笔等,就成了鉴赏中的主要依据。再有鉴别碑帖的辅助依据,即题签、印鉴、题跋等这些文字,都能帮助我们鉴定真伪。

  而这些“伪品”之中,存在一些重刻和翻刻版。由于原物已毁或早已失传,因而重刻的叫重刻本。这种本因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极稀少,或已成为孤本,或者根本就没有传下来,因此重刻本的价值也不可低估。但重刻本往往不只一种,也有先后、优劣之分。如秦《峄山碑》传说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传。杜甫尝有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则可见唐时已有摹本,惜今也不传。今所传者,唯宋淳化四年八月郑文宝以南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

  “在碑帖中,还有一种叫做伪刻。这是假造者根据书本上的资料,杜撰成文,书写刻成的。”彭璇对记者补充,这里的伪刻因为是没有根据的杜撰,更不如翻刻,所以毫无价值可言,对于藏者们来说,需要仔细辨认。

  据了解,很多伪刻为了骗取人们的信任,往往谎称某月某地出土。有的以拓片骗人,有的干脆连石刻一起出售。如汉《营陵置礼碑》、《张飞立马铭》、《陶宏景墓志》等就是这类伪刻。汉碑伪作,明代已经不少,且书法面貌酷似,没有一定经验的人,很容易信伪为真。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碑帖拓片收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