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乱花渐欲迷人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 10:34 中国信息报
吴学安/文
人们常言“盛世收藏”。每当通胀预期强烈,热钱涌动,股市、楼市前景不明时,书画收藏市场就会不断出现天价拍卖品,而参与书画收藏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在流动性泛滥、通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书画收藏市场的炒作氛围热火朝天,难免有人会浑水摸鱼“吹大”泡沫。当书画收藏属性被投资属性所掩盖,能否保持理智,无疑考验着投资者的智慧。
国人曾有“文化不言利”的说法。而在文化产业已提升至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背景下,文化和资本前所未有地“亲近”起来。文化产品在资本的追逐下,也变得越来越值钱——艺术品拍卖频频过亿元、电影票房更是突破百亿元大关、文化板块成为股市新宠。套用张艺谋的话说:“中国文化这块炕,烧得格外烫。”可是,因为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在为艺术品投资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
天价艺术拍卖品横空出世
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流动性宽裕,今年以来,各大拍卖行的槌声以及屡创新高的天价艺术拍品一次次夺人眼球。尤其是历经金融危机的短暂休整后,以中国书画为主的艺术品投资再度大放异彩,市场牛气冲天。
回眸2010年的“投资”市场,更多是“炒字当先”的印象,而且在CPI走高、民间资本投资欲望强烈的背景下,楼市等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很多资本选择了另类投资。往年,一件艺术品拍卖价超过千万元,就算得上新闻了。但在2010年,中国艺术品价格全面飙升,千万元的艺术品已是屡见不鲜,单件作品拍卖价格频频过亿元,市场跨入了沸腾的“亿元时代”。
作为亚洲拍卖市场风向标,苏富比在2010年4月3日敲响香港春季拍卖第一槌,总成交额近20亿港元,刷新了香港苏富比最高单季总成交纪录。5月18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总交易额创出21.28亿元的内地单季拍卖最高纪录。2010年6月5日,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卖会总成交额超过33亿元,创中国艺术品单季拍卖最高纪录。其中,出自日本藏家之手的宋代名家黄庭坚的《砥柱铭》以3.9亿元成交,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4.368亿元,这一价格远超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国伦敦创下的2.3亿元中国艺术品成交世界纪录,顿时撩拨起社会的财富神经。
人们还没来得及从《砥柱铭》创出天价的惊讶中冷静下来,一个个亿元纪录又接踵而至:张大千绢画《爱痕湖》以1.008亿元成交,创出了当代中国书画新纪录;北宋名琴“松石间意”从1600万元起拍,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刷新了世界乐器的拍卖纪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超过亿元的艺术品多达十几件。
而去年底,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估价2000万元,以1.69亿元成交,比估价增长了8倍多。此画18年前被尤伦斯夫妇在纽约以62万美元拍得,18年价格涨幅高达40倍。
不止单件艺术品创新高,整个艺术品市场成交额同样“跑得快”。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大型拍卖公司2010年的春拍总成交额116.04亿元,接近上年同期的2倍。年末,各地秋拍仍如火如荼,保利一家总成交额52.8亿元,创中国艺术品单季拍卖纪录。
在“千金好觅一画难求”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由于缺乏权威定价机制,好操控易炒作,成为可以深耕的“黑土地”。在北京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摹本以3.08亿元成交。业内人士笑言,中国艺术品投资进入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时代”。欧洲艺术基金会每年一度的全球艺术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3年内翻了5倍,位居世界第三。据中国拍卖协会统计,2003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总额为25亿元,而2009年一举突破268亿元。
艺术品炒作背后藏隐忧
艺术拍品屡创天价的动力来自哪里?“大量从房市股市撤出的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这一理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2010年,国家两次出手调控房地产;股市始终处于盘整震荡状态,价格中枢不断下移,大量的炒房、炒股的资金只能寻求新的生财之道,不少资本大鳄将资金挪到了收藏账户,艺术品成为继房市、股市之后的又一个投机与投资平台。
艺术品价格的上涨往往出现在经济高成长、高通胀的时期。由于越来越多抗通胀的避险资金进入收藏市场,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配置将成为投资者共识。而充裕的资金追逐稀缺的东西,价格自然会不断创出新高。过去古画不值钱,甚至卖不过当代书画作品。但艺术品的稀缺性是决定价值的关键,中国古书画历经千百年文化的积淀与劫难,存世量不多,其稀缺性与唯一性决定了其应有合理的价值。如很多早年流失到海外藏家囊中的作品都在回流,在流动中价值开始得到体现,这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回归。
投资中国书画最大的风险是购买了赝品。在人们投资欲望强烈、闲置资金积聚的背景下,通过疯狂炒作带来暴增的财富效应的诱惑性和迷惑性很强,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卷入其中。只是艺术品市场向来是波谲云诡,一旦购买了赝品或者艺术价值低的作品,高位套牢、等待接盘的现象在所难免。在收藏市场上,中国书画历朝历代都有精仿和精摹品,现在拍得很贵动辄上亿元的唐宋和明代古画,历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依靠民间简陋的保管条件,还能有“真精新”的“上品”,有时真是不可思议。尤其是在利益驱动下,以“高仿真书画印刷品充真”的造假手法在市场中屡见不鲜,许多印刷品涌进收藏市场。如北京就发生过“收藏家状告某拍卖公司贩卖书画印刷品充真欺诈”的诉讼。而一些不法书画商通过与拍卖行相互勾结,仿真的书画拍卖后各半分利,而拍卖行不保真是国际惯例,一槌定音之后,买了赝品的投资者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一句十分精彩的话:艺术品作为消费是人生的顶级消费品,作为投资也是顶级风险的投资品。书画收藏市场乱云飞渡,鱼目混珠。这个被巨大利益裹挟的小众市场,需要专业经验。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参与者的眼力、学养等综合能力,都将决定其买下的是废纸还是宝贝。由于文化背景的问题,境外资金对中国书画市场缺乏认同,这个市场聚集的主要还是境内资金。
过去艺术品市场的主流资金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港澳,这几年江浙民间资金投资艺术品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其中,既有先知先觉的炒楼资金“转场”涌入,也有山西煤老板的巨额资金进场。这些投资收藏的资金都是冲着增值而来的,投资者对于书画收藏知识大都一知半解,多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利性。因此,如何设法开辟更多投资渠道,将闲置资金引向更合理的投资方向,冷静对待艺术品市场的“过热”,这才是每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主动思考的问题。
伴随着艺术品成交纪录的不断刷新,市场内弥漫着各种声音,既有投资客的欢呼,也有观察家的质疑。尽管有不少藏家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提升,中国艺术品显现出其应有价值;而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天价艺术品是否真的成交令人存疑,艺术品市场累积的泡沫将会越来越多,假以时日,虚高的价格必将回落。时下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孰是孰非,未来的市场理应会给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