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热背后的乱象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 08:09 天津网-天津日报

  炒股,炒楼,炒兰花,……泡沫一个个破灭,而古董书画的炒作,至今仍在继续着,而且从大陆扩散到海外的市场,之所以这样,皆因中国近几年出现了疯狂的收藏热。

  收藏热连年高热不退,巨大的利益诱惑,催生出一条条造假的产业链和形形色色的骗局,坑害无数梦想一夜发财的试水者,还刺激着盗墓分子贪婪的欲望。记者采访众多业内人士,摸到收藏热背后的一些乱象和黑幕。

  古董收藏趋狂热

  河南洛阳市公安局原文物缉私大队长曲金华,曾和盗墓分子摸爬滚打地斗争过十几年,他告诉记者说:“以前,农民们意外发现一座古墓,拿走里面的东西后轻易不敢出手,事后公安进村一吓唬,遗失的东西基本能够收回来。现在不得了,尤其河南、陕西和山西,古墓多,好多村庄所有男人全干这个,自家地盘里挖完了,去挖别人家的地盘。一旦挖到东西,立刻卖给文物贩子。事后警察即使逮住他们,也很难再把东西追回来,因为他们不怕坐牢,一件像样的铜器或古瓷,十万、数十万元卖出去,坐几年大狱算什么?好多人奇怪,纯朴的老乡咋变成这样?细究,发现它和社会疯狂的收藏热大有联系,一件古物盗出来立马就能变成巨款,比干毒品生意还赚钱,抓住了罪过还比干毒品轻,于是肆意妄为。”

  收藏有多热?

  故宫博物院著名瓷器鉴定专家叶佩兰对记者说像是曾经的全民炒股,一下子变成全民收藏了。星期天你去北京潘家园看看,人山人海的,全忙着淘宝。一次我去汕头,那儿以前像文化沙漠一样,现也有一条专卖古玩字画的古董街,据说卖得还挺火。为服务群众,我们北京一些老专家们,常被有关组织请到外边去帮着搞鉴定。无论到哪,你看吧,等着鉴宝的队伍排出老远,累得我们,有时除了吃饭连休息时间都没有。我们就奇怪,好多看着不起眼,言谈没什么文化,也不像是富裕的主儿,却在花钱搞收藏,买这儿,买那儿,买了又不懂,全凭专家替他看。

  至于企业家们,近些年热衷古董收藏的也不少。我曾被深圳一位房地产老板请去做鉴定,到他家一看,藏品几千件,其中瓷器两三百件。为收藏他和夫人吵得不可开交,夫人下令公司财务不许再支钱给他,甚至把他轰出过家门,但他还是疯狂地购买藏品。

  古董过去是贵族的玩具。自古以来,古董收藏,尤其古董级艺术品收藏,从事者圈子很小,人数极少,因它除了要有雄厚物质基础,还要求收藏者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到的眼力。可如今,浩浩荡荡的收藏大军中,具备这后两条的极少。记者日常工作中发现好多企业家,纷纷加入收藏大军,他们有的是“票”一把,附庸风雅,买来古董字画摆在公司或家里以示身份;有的是投资,期望保值和赚钱;有的玩到最后干脆改行变成了古董商或书画商。但记者也发现,因为他们并非真正的收藏爱好者,更非收藏家,他们绝大多数不懂古董中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知识,他们的收藏一举一动都离不开行家的指导,但他们却是当今收藏界中的生力军,是催发收藏热的动力源。

  北京某拍卖行负责人张某对记者说,有一组数据能说明中国的收藏热已热到何种程度,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古董市场,不算数以万计的古董商店和私下的地下交易,仅通过拍卖成交的数额就达500亿元。其中,中国嘉德拍卖公司2010年11月21日拍卖王羲之《平安贴》,拍价为3.08亿元;22日拍卖李可染巨幅水墨《长征》,拍价1.075亿元。

  同时,来自海外的一些信息,证明中国的收藏热已扩散到日美和欧洲。例如,日本共同社有一篇报道说,2010年12月上旬东京银座里举办一场中国古董拍卖专场,现场举牌参拍的100多人里多半为中国客,一件不太起眼的明代民间瓷罐,7万日元起价,最后被一位55岁的中国人,以10万日元价格拍走。这位中国人说,10天内他将在日本参加7个类似的古董拍卖会,银座的这个拍卖会是他刚刚走完的第4个。日本古董商白木健二说,现在支撑日本古董业界的,是中国的富裕阶层。

  再看英国古董市场。有报道说,2010年英国伍利-沃利斯拍卖行营业收入与2009年相比增长近一倍,为2800万英镑,其中1900多万英镑来自中国的买家。另一家拍卖公司英国班布里奇拍卖行,2010年以5300万英镑的价格,把一只标有乾隆款的瓷瓶卖给一位中国买家,轰动了国际古董市场。英国有媒体评价说:“中国的收藏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英国拍卖行购买古董,改变了英国古董交易的格局。”

  经营古董的人将去乡下搜罗古物的商贩们称之为“大筐”。此行当“文革”时绝迹,改革开放后他们重新冒出来。1990年在太原开往天津的火车上,记者曾遇到过几个凯旋的“大筐”,他们喝酒,吹牛,啃烧鸡,衣衫破旧,言谈举止跟收废品的相像。如今“大筐”们仍在,有的飞黄腾达,变成国际型超级“大筐”,能够西装革履地飞到国外去“捡漏儿”了。

  古董收藏,中国流行了几百年,从未像今日这般狂热过。

  疯狂背后的推手

  收藏热如此疯狂,是好事?还是坏事?

  故宫瓷器专家叶佩兰对记者说:“社会风行收藏热,按说是好事,至少它证明中国民众真正富裕起来了,过去你没钱想热也热不起来呀?再者,收藏激发人们学习的兴趣,能让人学会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参与的人多,能提高民众的素质。但细一琢磨,又觉得热成这样不正常,是怪现象。社会上不知何时形成一种买古董就一定能赚钱的共识,结果即使是不懂,甚至是不喜欢,也去疯狂地购买,买到家里等着升值。如果大家都是出自赚钱目的搞收藏,那早晚会搞乱了这个市场。”

  大连著名书画收藏家郭庆祥对记者说:“现在这个市场已经被搞得很乱了,无论是买家、卖家,还是某些所谓的艺术家,全都浮躁得要命,买东西的不懂装懂,全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急功近利;卖东西的好多人在那儿编故事,挖陷阱,搞得假货满天飞;艺术家们,特别是某些画家,不去认真地创作,而是忙于敛财,印刷式地复制自己的作品,欺骗愚弄大量不懂美术艺术的投资者,这样下去,这个市场很快会垮掉。”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这股收藏热持久地高热不退?记者多方面采访,探知原因如下。

  首先是捡漏儿的诱惑。收藏界有关古董捡漏儿的一个个传说,数百年来流传不息。现今报道中,类似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譬如欧洲某国一位女律师走在马路上衣裙被什么挂了一下,走回去一看,是一幅被人当垃圾遗弃在路边的旧画,她拿走找人鉴定,发现竟是一幅失踪多年的世界名画,拍卖后获利数百万;又如天津某古董市场小摊上曾出现过一只青花大盘,要价8万元,谁都猜疑那是假货,不然怎会落到地摊上?后来一北京客人,8万元一分不少,东西抄起来就走。两年后那东西出现在某拍卖场,拍出500多万元高价。形形色色的传说和故事,始终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好多人梦想着碰个大漏儿,发笔大财。

  其次是舆论的诱导。多少年来,有关因捡漏儿而暴富的社会新闻屡屡见诸报端,电视屏幕更是长年累月地播放着形形色色“鉴宝”节目。那些节目意在普及文物知识,按说是好事,但它总要谈到价格,最后主持人还一定要问持宝人当年购买此物的价格,以及获知发财的感受,引起观众的羡慕。

  经济社会,媒体谈值论价无可厚非,但不得不承认,如此渲染造势,容易煽起社会性“寻宝”的热情,人们普遍的一个想法是:“这种好事没准儿我也能遇上。”

  鉴宝节目不说价格行不行?记者曾询问过某电视鉴定节目的编导,他说:“不行,收视率靠的就是这个,不然人们不爱看。再说持宝人参加节目是有费用的,不给价格他们也不干。”

  鉴宝节目里专家们说的价格是否太高?天津古文化街一位古董商回答记者说:“这事我们也奇怪,不知道他们依据的是什么,若按他们给出的价走,你甭想把东西卖出去。”老专家叶佩兰曾跟记者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一位有名的老专家,在某一电视鉴宝节目里把一件瓷器的价格说得特别高,她看不过去,等遇上那位老专家后就问他:“您那价格是怎么出来的?”那位老专家:“唉,不说那么高,他们不干啊。”看来制作其节目的人,有的确实是在忽悠人。

  再就是,现有关“艺术品投资升值空间巨大”的说法传遍社会,其依据是来自拍卖场上的信息。近些年,某些书画和瓷器的价格,在拍卖场上翻着跟头往上涨,媒体一渲染,加上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忽悠什么“国宝无价论”,让人误以为艺术品的价格会永远地涨上去,顶多是停滞在它原有拍卖成交的价格上。这一说法忽悠的不再仅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那些拥有雄厚资本的企业家,这些人开始把投资的目光转向古董和艺术品市场。大连收藏家郭庆祥说:“逐利是人的本性,更是资本的本性,一想投资股票风险大,投资企业麻烦多,辛苦多,投资古董、艺术品收藏呢?在这什么都在疯炒的年代里,放上一两年,价格往上翻,膀不动身不摇就能赚到很多钱,何乐而不为?于是大量企业家开始涌入这个市场。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有钱没文化,他们投资古董艺术品带有赌博式的盲目性,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疯狂,拍卖场上一掷千金,结果是让所谓的收藏热变得更火更疯狂。因为他们不是收藏家,频繁倒手是他们热衷的游戏,炒卖赚钱是他们最终的目的。”

  此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官场的腐败也是隐藏在收藏热背后的一只推手。天津一位老古董商告诉记者,说:“聪明的贪官早就不要金钱了,要什么?要名人字画,要古董。这些东西他退休后可以变现,万一被纪检部门查着了,他把东西一缴,推说以为是假的,是因抹不开面子才收下的。有的还早就备好另一套假的,真的藏起来,假的对付纪检的检查。同时,聪明人行贿,开始也爱用古董艺术品投石问路,先买一些便宜的,一看有戏,再买贵重的大器。”河南洛阳公安局原文物缉私大队长曲金华在中纪委某处工作多年,他对记者说:“越是高官,越是大案子,涉及的古董文物就更多,有的一抄抄来一大堆,像个小古董店,其中有不少还带着拍卖的价格和证书,说明它来自拍卖场。这些人懂什么古董艺术品吗?就知道那些东西很值钱,以为收那些东西较比安全。”官场腐败的介入,给本已过热的收藏热再添一把火。

  收藏,多么高雅的一件事情,不想中国富起来之后,它却被弄得那么复杂和沉重。

  收藏热催生造假热

  名人字画,宋代时就已有人临摹造假;瓷器,元代时仿品就已出现,清朝时更为盛行。时至今日,古董书画市场热得烫手,不法商贩云集其中,造假技术出神入化,坑骗无数投资者。

  为撰写此文,记者与大连收藏家郭庆祥约好,1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采访他。见面那天,郭庆祥两位经营书画的北京朋友带一卖画的女人先已等候在那儿。女人自称喜欢吴冠中的画,多年来陆续从海外收回他十几幅画作,现需要用钱,想转让。郭庆祥的朋友说,这些画我要请人看一下,如是,全部买下。那人没说看画人是谁,那女人就等。等到郭庆祥出现在酒店门口,他的朋友上前迎接时,那女人提起拉杆儿箱,朝大厅深处跑去,郭庆祥一行走向咖啡厅,她偷偷绕回来,夺门而出,打的扬长而去。原来,那女人认识郭庆祥,知道郭庆祥是鉴别吴冠中画作真伪的行家。

  记者当时在现场,惊讶假画竟然骗到行家头上。身边经营书画生意的奚先生说:“这种事现在太平常了,别说骗到我们这儿,就连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又怎样?去年5月,从事书画收藏20年的郝惊雷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花20多万元拍得三幅字画,《乾隆时期状元王文治行书手卷》、《方士庶沧海秋波图》、《顾文渊、蔡远等合作的山水一幅画册》。事后有人提醒郝惊雷说可能是仿品,郝惊雷将这三幅拍品送至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请专家们鉴定,三位来自故宫和荣宝斋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前两幅并非真迹,第三幅结果待定。郝惊雷又找印刷专家鉴定,结果更吓人:三幅拍品竟然都是印在宣纸上的印刷品。郝惊雷目前正在为这三幅拍品打官司,详细情况你去问他。”说着奚先生提供郝惊雷手机号码,方便记者与其联系。

  这时,旁边另一位吴先生说:“别说书画,就连瓷器都能把假做到一般行家看不出来你信吗?比如说,那底儿是真的,看底胎、釉子和老款,还就是真的没错,但那底儿上边的部分全是新做的,烧得让你看不出来。”

  古董市场假货太多,好多小摊贩、古董商变成了骗子,挖空心思地卖假货。天津一位正直的古董商一气之下关掉经营多年的店铺,他告诉记者说:“收藏?别想了,无论什么都造假。人说海南黄花梨老家具没假,那种木料清代时期几乎就没了。其实假的照样有,新做的,看料?它还就是海南黄花梨,但是从地里刨出来的老棺材板子,或是从海南乡下老房子里拆出来的柁檩和椽子。人说青铜器假的太多,好,这回让你看件真的,他把你带到一棵大树下,刨吧,刨到一定深度,看到诸多根须紧紧夹抱着一件铜锈斑驳的青铜器,由不得你不信。花大价钱买吧,买了你就上当,那件青铜器历史也就两三年,是两三年前被人为地塞进树根之间,几年后不断生长的根须逐渐包住了它。有些人相信海捞瓷,想从海里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假,有人就把成堆的瓷器泡进海里,等它上面长满瘤子一样的海生物后捞出来卖。如今不少能人常年泡在景德镇那边,高仿瓷,请专业画家画,请最有经验的窑工,直到烧出能够骗过专家的‘官窑’,配个老囊套,拿出去骗人,没准儿能一直骗到拍卖场。”

  河南洛阳市公安局原文物缉私大队长曲金华给记者讲过一件事。说某年北京公安在某货场查获一大批青铜、瓷器类古董,专家鉴定怀疑是文物。这事当即成为大案,因其来自河南,河南警方就来协查此案。河南有关警察赴京一看,对专案组负责人说,我带您去河南看看吧。北京警察到河南几个地方一转,得,此案别查了,当地的农民们正在制作着各式各样的“古董”,和在北京查获的那批一模一样。

  据说,不算那些够不上档次的破烂儿,所谓看得过眼的古董字画中,用十中九假比喻早已过时,其真品的比率,约在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伪品横行的程度,已到部分丧失良心的商家、拍卖行,甚至专家相互勾结、沆瀣一气的局面了。当然,正直的商人、拍卖行和专家也是大有人在的,只是在那庞大的古董圈和收藏界里,他们所占比例太小。

  假货横行,坑害万千收藏爱好者、梦想捡漏儿的人和盲目投资、企望升值的企业家们。电视鉴宝类节目里,上当受骗的实例多得不胜枚举,有夫妻二人比着购买明清古瓷,十万、十几万元投进去,专家一鉴定,他们送去的瓷器全是仿品;有位老者花高价淘到一件高古瓷,以为是捡到了大漏儿,鉴宝前他面对镜头兴奋地大喊:“少一千万我不卖!”呆会儿一鉴定,专家说是新的,老者表情立刻极其尴尬,真担心其精神是否承受得住?

  有两位企业家请故宫瓷品专家叶佩兰鉴定自家的藏品。其中深圳那位房地产商,收藏历代名瓷二三百件,摆的家里到处都是,几乎每件都有所谓的证书。那老板搬把太师椅请叶老客厅中坐定,让手下戴白手套把瓷器一件件摆到八仙桌上。叶老一件件仔细地看,发现他买的全部是“高仿”,她真想找出一两件真品来安慰他一下,可惜一件也没有。另一位山东的企业家,古董买得太多了,办个博物馆吧,办之前他也嘀咕那东西?就请叶老来把关。几百件瓷器,买时都有故事和说法儿,可叶佩兰一看,竟找不出几件像样的东西来。那企业家的脸色不好看了,说:“您看我这还有那么多的铜器、石器和玉器,请您帮我请故宫其他专家给看看。”叶佩兰快人快语地说:“先给你下点毛毛雨啊,就我看,你那些东西也没几件是对的,往后千万不要再买了。您干企业是行家,搞这个,不灵,隔行如隔山,不能再买了。”

  叶佩兰跟记者说,这两位企业家都算肚量大的,碰上心眼儿小的,后果不堪设想。她曾遇到这样一位收藏爱好者——南方人,男性,四五十岁,倾其所有买了一件汝窑笔洗,汝窑何等金贵?他以为是发了大财,家庭建设买房买车嫁闺女所有希望全都寄托在这笔洗上。他想让国家级专家再给他认定一下,有了专家的认可,笔洗卖起来更值钱,为此他进京缴钱上了一个文物知识讲习班。课间遇上专家他就亮出他的笔洗,同学们认为不对,有专家也说不对,叶佩兰明知不对,却只婉转地说“这得再研究”,不想他就疯了,满院子乱喊乱叫。

  自古以来,被假古董假字画坑得倾家荡产者屡见不鲜。财产没了也就算了,关键是梦想破碎之后,精神蒙受巨大创伤。

  专家建议:感性认识理性收藏

  古董市场怪,明知假货盛行,却从不打假。就连拍卖也一样,拍卖不保真伪,买不买全凭你买家自己的眼力。因此,记者采访到的所有专家、收藏家和正直的古董商,都说你们媒体应当给这收藏热降降温了。

  大连著名收藏家郭庆祥早期曾在收藏上吃过大亏,走过弯路,深知其中酸甜苦辣,是非曲直。

  郭庆祥劝导收藏爱好者,说:“爱好收藏,可以,但你必须先学习。和游泳一样,你会水不?不会水下去后不淹死你才怪。我说天下掉馅饼你信不?不信,那你为什么就信买古董一夜暴富的神话呢?你说‘赌一把’,更不行,实话说中国的收藏热之所以这么狂热,就跟咱中国的人赌性有关系,好多人好赌,进古董市场后他把买古董也当成了赌博。请问进赌场后哪个赌徒能赢钱?你玩得过庄家?最后还不都是赌得血本无归。你说这赌场照我这么一说还就不能进了?废话!那赌场你就是不应该进。进这古董市场也一样,你只要是抱着赌的心理,你就不能进,因为这里比赌场还险恶,比赌场里的阴谋和陷阱还要多!”

  “我的经验是,感性认识,理性收藏,是搞好收藏的基本。前者是讲对你所要收藏的古董或艺术品,你是否认识?是否喜欢?不认识,那好,你去学习、去请教;不喜欢,那就不要买。后者是讲掏钱之前你要看准它是否值得你收藏?即它是否具有收藏的价值?就拿书画来讲,现在很多人一听什么画协主席、画院院长的头衔,一听什么著名画家或大师,就以为他们的作品是好东西,不问多贵也敢买。你就不了解一下他那头衔是怎么来的?不分析一下他那所谓‘大师’的称号是否炒作出来的?如今社会非常浮躁,逐名逐利,某些人逐名的目的还是为逐利,名人字画嘛,不顾一切地先把自己整成名人,然后在家复印式地大量复制自己的画作,一夜就画出多少张,画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且不说这种东西是否还有艺术的创造性,就以其数量而言撒得满世界都是,你觉得它是否还值得收藏?所以我劝大家,如要收藏书画,一定要辨明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次你是不是买到了他的真正的精品?不要在人家忙着搞创收的时候,你还出钱去帮着人家搞销售。”

  也是,古董书画市场当下乱象丛生,又没人帮你打假,信专家?你能碰到真有鉴定水平的专家吗?好多所谓专家他自己还买了许多假货呢,更别说有些专家怕得罪人不说真话,甚至个别专家还会和卖家串通起来一起骗人呢。所以,面对收藏热的诱惑,身处混乱的收藏环境,人们真应当冷静下来,别再盲目地跟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