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玲:艺术金融摸石过河市场监管不能缺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9日 07:35 证券时报网

  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股票”一案,我认为,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迈出了一大步,值得鼓励,但同时出现的过度投机现象,亦需引起足够的警惕。这需要管理层有前瞻性地、创造性地制定监管方案,以保证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无论是哪个产业,一旦与金融资本结合,都将会迸发出勃勃生机,但此前,艺术品行业很难找到与金融的结合点。从传统的融资渠道来看,企业或个人的融资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从银行业获得贷款;二是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艺术品行业很难从上述两个渠道获得融资。

  艺术品行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子行业,其背后往往只是一位艺术家或一群艺术家,这些崇尚个性的艺术家,很难成为一个企业实体。因此,艺术家们从A股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几无可能的。银行虽能发放个人贷款,但其一定要把握风险可控,风险控制措施往往集中在对借贷者的固定资产、产成品等物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控制上,艺术家们生产的艺术品,具有难估值、变现能力不确定等特点,致使其风险不可控,因此,艺术品行业从银行业融资是不现实的。

  天津文交所模式的出现,则有效填补了传统的金融市场所不具备的功能,新增了一种融资渠道。

  名家艺术品价值颇高,普通投资者经常望而兴叹,天津文交所创立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将单个艺术品分为N个份额,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资金量申购任何数量的份额,从而在艺术品升值中分得一杯羹。这种模式使艺术品交易增加了金融属性和大众的参与性,这种探索可以说是有益的。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天津文交所自1月27日正式开市以来,出现了一些过度投机等非理性现象,综合看来,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艺术品估值体系有待建立。

  在股票投资中,可依据会计报告以及市盈率等信息对公司股价做出合理判断,而艺术品的估值除了与其作者、创作年代等有关之外,著录情况、销售机构的运作情况等也决定了其价值。市场中的普通投资者,专业知识是非常欠缺的,迫切需要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的权威信息。

  从天津文交所主页上,我们查询到,有两家机构出具艺术品的估值报告,这两家机构分别为: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但两家机构的估值体系也是不同的,对同一作品的估价也有很大差距,例如,针对《黄河咆啸》,两家机构分别估价800万元~1100万元、2300万元~3500万元,估价差距相当大。

  因此,当前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估价值体系,市场就容易大起大落,打击投资信心,破坏交易市场的权威性。

  第二,过度投机现象不可忽视。

  3月17日,《黄河咆啸》市值1.02亿元,其市值已经远远超过3000万元左右的估价,且超过了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精品画作。有资料显示,文交所上市的10件艺术品合计发行总价为6400万元,而涌入文交所的资金量接近60亿元,因此,市值畸高成为必然。

  从投资者层次看,部分投资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股票”的人,甚至连所投资的艺术品图样都没看过,就开始利用已有的股票分析的技术手段进行操作。并且,由于天津文交所上市的艺术品较少,共10件艺术品,相对国内的A股市值较小,很容易就被大庄家资金控盘,崩盘情形出现似乎是迟早的。

  第三,市场监管规则有待完善。

  目前,天津文交所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其自律来实现,摸着石头过河,国家相关部门在此领域的监管似乎还是一个盲区。没有相应的规范,在交易规则的制定上就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短期性,缺乏前瞻性的建设。

  例如,由于连续涨停,交易所被迫在3月17日暂停第一批上市交易的两个投资品《黄河咆啸》、《燕塞秋》。理由是“接天津市政府监管部门通知,鉴于近期艺术品市场交易情况,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投资人利益”。假如这些作品最后悬在高处,长时间无人接手,是否可退市?那些高位接手的人会不会同意?这些都需要一套着眼于长期的、合理规范的交易规则。 (作者王亚玲,系哈尔滨银行投行部首席研究员)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