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大力引入外资画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 08:23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夏雨

  早几年就听说画廊生意不好做。特别是2008年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画廊关门倒闭。当下这么热闹的二级拍卖市场,似乎也没有给画廊业带来多少效益。

  健康的艺术市场应该是一级市场带动二级市场。但在中国恰好相反,甚至,当下如火如荼的拍卖仍然很难带动画廊的生意。无论是本土画廊还是外资画廊,在中国好像总是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就有行业规范的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一点是我们一直忽略的,那就是外资画廊的作用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其实,无论你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外资画廊一直是最吸引人眼球的。除了资本相对雄厚之外,他们的职业素质、专业品质都值得称道。可是,问题在于中国有中国的一套,洋人来了,大多要适应“中国特色”。可就是这个“中国特色”,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第一个就是高关税。中国对文化产品一直采取高关税政策。这让很多外资画廊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已经在全球扩张至10家分店的世界著名的高古轩画廊,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仍然没有动心思想在中国内地开画廊,今年却在中国香港高调开张。被人问起为什么不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老板高古轩直言:中国内地目前的环境还不适合做生意。我想高古轩说的绝对不是市场还不够火。税收太高,不好操作,对于商业画廊来说没有利润空间,这可能才是根本原因。

  然后就是保险问题。艺术品是一种复杂的商品,其价值需要有非常专业的评估体系作保障。在这方面,中国的行业水平还有待提高。

  保险行业的相对落后也对画廊经营也造成了一定困难。据北京某大型外资画廊负责人介绍,他们画廊的保险需要通过国外总部在当地的保险公司投保,再委托中国的正规保险公司代理相关业务。由于艺术品价值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国内保险公司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而在西方艺术品保险业,有非常规范的评估体系和行业制度。在制度上有保障才能有长远发展。

  税收和保险只是一个表层问题,而深层的问题则在于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开放心态。

  如果想加大行业规范力度,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应该大力引入外资画廊。让更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进入中国。就像早年间外资企业的引入,无论从学习管理经验、形成企业文化、壮大行业规模等方面对本土私营企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高歌猛进。但是,文化产业领域仍然让外国人觉得是块难啃的骨头。而实际上,就这几年艺术市场的情况看,房地产热之后恐怕最热的就是艺术市场了。中国有句老话叫趁热打铁,现在应该是把艺术市场规范这块铁打硬打实的时候了。怎么才能规范?除了用心制定法律法规还要有开放的学习心态。毕竟,就艺术品市场来说,人家已经比我们早搞了上百年,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须谨慎

  ⊙沙尚琪

  ⊙沙尚琪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热发展,艺术品份额交易,或者说艺术品“股票”,成为投资领域的热门词汇。

  艺术品份额交易,并非只是中国的特殊现象。今年1月,法国的A&F Markets公司也启动了首个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可以自由购买与出售艺术作品的股份,并从“股价”短期内的浮动中获取经济利益。这个平台是该公司与多家法国画廊联合建构的,首批推出的作品有美国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作品,价值110000欧元,还有意大利艺术家弗朗切斯科·韦佐利(Francesco Vezzoli)的作品,价值135000欧元,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还将推出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法国艺术家理查德·泰特奇耶(Richard Texier)等10余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属于参与平台合作的画廊。作品拆分为份额之后,每个份额的售价为10欧元。与中国艺术品“股票”遭到狂热追捧的情况不同,这些“股票”的销售势头并不让人惊喜。

  艺术品份额交易,在西方可能更像是一种艺术基金投资的代替方式。因为艺术基金的门槛较高,周期较长,如果投资者没有一笔较大的现金,无法长期投入,那么他就可以选择艺术品份额交易,实现小笔资金的短期获利。这种做法,更多地遭致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抨击,这种将艺术品完全商品化的交易方式,实际上反而降低了艺术品的价值,很像17、18世纪时荷兰绘画市场的状况,关于艺术品的一切,无论是使用材料、工艺、题材、内容,甚至是风格技法,都可以用价格,也就是数字来衡量。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艺术品进行投资,并不意味着抛弃了其中的感情因素。恰恰相反,这种新模式会带来更多的喜爱艺术的投资者。他们或许买不起价值百万欧元的作品,但是以这种方式,他们就能买得起自己喜爱并且真正理解的艺术品。通过建立起这种纽带,可以培养未来的收藏家,让他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购买艺术品份额来锻炼眼力、接触作品,同时从中获利。将来资金增加之后,这些人就可以迅速成长为成熟的收藏家。正如发起这个在线交易平台的法国企业家皮埃尔·纳干(Pierre Naquin)所说:“我们实际上是对艺术爱好者敞开了艺术市场的大门。”对于参与这个项目的画廊而言,或许事情要简单得多。这个交易平台,无非就是市场的延伸,是另一种出售艺术品的手段。

  与之相比,中国的文交所现象则更像是一个纯粹的投资行为,满足了文化产业与各类资本对接的需求。投资者进入的门槛也较高,并非普通艺术爱好者就可以涉足其中。一个问题值得反思:是否过于自由的市场环境可能威胁一个行业的有序发展?

  中西方对于艺术品份额交易的反应是一个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的整个艺术品市场比较成熟,行业规范比较完善,投资者与从业者相对而言也冷静理智,艺术作品价格涨幅远没有中国这样具有戏剧性。人们面对这样的现象,更多地是从社会和艺术的长远角度来看待,思考的是它将会对艺术本身,对艺术投资行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而在中国,由于艺术品市场本身并不成熟,交易的透明度不高,人们首先的反应是规范的问题。艺术品份额交易,更多地被看作是高风险的赌博性投资行为,完全与收藏无关,似乎收藏永远只是少数精英的专享权。

  其实,这样的态度提示给我们两个事实:第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度、投资者的激情,是西方无法企及的。目前大量民间资金关注艺术品市场、涌入艺术品市场,市场在短期内很难迅速完善,建立合理的机制与规范,容纳庞大的资金。这又回到中国艺术品市场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对艺术品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它涉及到交易的方方面面,从艺术品本身的确真、估值,到交易平台的建设、管理,再到相关的税收政策、保险机制等等,仅仅依靠民间资本的力量,完全无法实现市场的规范化,必须要国家积极地介入。第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期望短期回收资本、获取利益的投资行为,实质上并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只会引发“爆炒”现象,使得作品价格非理性上扬,反而会造成市场的混乱。每一个投资者,作为市场的一份子,既从艺术品投资中获利,同时也对市场的秩序负有责任,如果缺乏自律,纯粹追逐利益,必然会加重市场的混乱。当然,我们无法要求投资者,但是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清醒认识。(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北京大学博士)

  艺术家的自我运作

  ⊙熊焰

  ——从方力钧作品价格20年流变谈起

  ⊙熊焰

  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一路上升,在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期间达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世界艺术市场在2008年秋季因世界经济危机而走向低迷,但即便是在艺术品价格一落千丈的2009年,曾梵志张晓刚这样的当代艺术明星,其作品都拍出了千万以上的成交价。

  然而,面对变幻莫测、大起大落的市场,艺术家本人其实未必就能够因自己作品的天价而直接获益,因为艺术家一旦将自己的作品售出,其后作品拥有者的种种运作和获益就与艺术家无关了。在这个方面,欧美国家拥有较为成熟规范的行业做法,一方面是画廊的代理机制,另一方面,即便艺术家已经将作品售出,但日后如果该作品的再次销售价格远高于当初的购买价,艺术家依旧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补偿。

  在目前中国艺术市场尚不够成熟的情况之下,艺术家不得不考虑保护自身利益的问题。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方力钧的作品价格在近20年间的变化,以及他个人的应对策略。方力钧虽然不是目前作品单价最贵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但无疑是最会“运作”自己的艺术家之一。在20年间,他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这样的路线:长线投资-集中推出-批量生产。

  长线投资:方力钧在早年间刚刚进入“圆明园画家村”的时候,有意识地将作品留在手中而不出售,尽管当时他们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还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这种做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那个年代作品的价格很低,时机不成熟;其次,在创作早期就因为经济上的困窘而急于出售作品,那么在艺术层面和心理层面都难免受到影响,妨碍创造力的发展。这种情况,其实是所有年轻艺术家必然经历的阶段。

  集中推出:方力钧不贱卖作品、坚持抵御“小钱”诱惑,使得他在经济上相对窘迫的时期积累了大量作品。1993年在欧洲多个城市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巡展,方力钧成组的大尺寸作品使得参展的其他艺术家相形见绌。如此集中地推出在形式上有关联、在内涵上有线索的作品,无疑是艺术家全面展示自己的绝好方式。作品的价格也随时间而成倍增长,1989年300美元一幅素描,已然令人咋舌,而1992年时的价格翻了5倍!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成交价约为145万美元(参见图1)!

  批量生产:1995年,彻底脱贫的方力钧迁入宋庄新工作室,开始了木刻版画创作。2008年的春季拍卖会上,方力钧2000年的木刻版画集(六幅)(参见图2),成交价为72000美元,从绝对数值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行情来看,这不是一个很高的价格。但是看到版画作品上“63/65”的标记,可能没有人会再小觑这72000美元的成交价了。

  方力钧20年间的作品价格变化,给年轻艺术家带来了耐得住寂寞、抓得准时机的启示,而对于艺术投资者而言,倘若我们把经营自己作品的方力钧从创作艺术的方力钧中抽离出来,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艺术投资者。能够获得短期回报固然很好,但是长期投资的回报显然更为丰厚,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回报,同时也意味着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充分支持。

  艺术进入市场之后,艺术家与投资者实质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资金涌入会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而优秀的艺术无疑会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这就是艺术家与投资者的双赢。(作者系北大艺术学院艺术史博士研究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