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圈外众说艺术品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3日 08:19 《钱经》杂志

  文/本刊记者 陈雅婷

  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的参与者并不广泛,而且买卖方身份时常对调。一般来说,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是纯粹的买方,古董商、画廊是卖方,玩家、拍卖公司和顾问服务机构介于二者之间。而以赚取收益为目的参与者常常不受“圈里人”重视,因为他们对艺术价值、藏品真伪、历史流传懂得太少。

  偏偏,现在的“圈外人”来势汹汹,他们或者在别的领域取得了惊人的财富、或者抱团集合巨量资金,以勇猛形式参与到任何一个被看好的市场中。以前他们被叫做浙商、煤老板,现在叫基金。金钱逐利,有所偿才会吸引注意力。

  漫长的岁月告诉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也没有亘古不变的规则。藏家、卖家和基金,看他们是如何解读今天“金融与艺术的较量”。

  葛师科:潜心收藏 大家风范

  钱经:

  葛师科:

  M

  G

  M:上世纪60年代,您的父亲以160多万港币拍下永乐青化十六子大碗,创造了当时中国明代瓷器的天价,这似乎是天民楼收藏之路的起源?

  G:60年代开始收藏,最集中的收藏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这段时间。1987年我们在香港大会堂举办过一次天民楼藏瓷展览,展览涵盖元代至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瓷器精品。这次展览以后我们的主要收藏就定型了。

  M:天民楼有什么样的收藏品位?

  G:青花瓷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在明代早期,我个人认为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最高峰。元代当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是结合了伊斯兰地区和中东地区的影响,当时一些重器,比如大盘,纹饰非常精美,大部分还是出口的,国内元青花大部分都是民间用的。我们现在特别欣赏的就是元代到明代早期的这部分青花。

  M:最近的拍卖市场上清雍乾时期的瓷器行情火热,您如何看待其价值?

  G:现在从市场、拍卖来看,兴趣集中在乾隆的彩瓷上。乾隆时期一些做得非常精致、如运用镂雕等技术制造的官窑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动辄创下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价格,我觉得这很不正常。我觉得像乾隆这些东西,充其量不过是工匠做得细一点,费了很大功夫,但是感觉还是不够雅。真正讲艺术性,它们远远不能跟明早期青花相比。当年我们在收藏的时候乾隆时期的青花都是很低的档次,当时的永宣青花瓷比乾隆粉彩高很多。但是现在对一些后期的瓷器热捧,我觉得有人为炒作的成分。而且有些人自己文化底蕴也不够,只是看到市场上这部分升值最快,然后就把这作为投资。

  M:收藏和投资的差别是根本性的吗?

  G:我觉得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一部分把它作为投资工具一样,觉得什么升值最快就买什么,管它有什么艺术价值。就像买股票,有的人看这个企业有一定价值有一定潜力,作为长线投资,有一些不管它是不是好东西,看大家炒就都去炒吧。这种态度大多是新进入收藏界的人,因为他们有大量资金在手上,希望把瓷器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因此把这部分炒得特别热特别高。我不太认同这种看法。我们觉得应该从器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它在整个发展当中的地位来考虑,是否珍贵,是否重要,而不是看哪个今天升得快。

  收藏不可能急于求成,当然要有一定的资金,但是还要看有没有机会。不是说了有了钱就有好东西流出来给你买,不是像其他市场。我们当年恰好碰上有几个很重要的收藏家把自己的收藏品出手了,像仇炎之、胡惠春、赵从衍、叶义等人,我们才有机会有今天这样规模的收藏。如果只是靠有很多钱拼命去买的话,往往有好的有差的。

  M:您经历过这样的事吗,纯粹的买卖?

  G:有一年,欧洲一个很小的拍卖会上预备拍卖一个洪武釉里红梅瓶,很多人都知道。原来的拍卖安排在下午,但是因为前面的东西拍得很快,上午就轮到拍卖它了。当时在场的只有5个中国人。于是这5个人商量大家不要争,合起来花很少钱就买了。然后转手拿给苏富比再去拍,拍了一千多万,每个人差不多都赚两百万。这完全当生意做了,不是收藏。但很遗憾,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做。

  M:现在市场上的买家都是看什么涨就买什么。

  G:我们奉劝有志收藏的人不要去跟风。一定要认定自己的目标、要有自己的品位、要有耐心、要有历史和鉴定知识、要慢慢积累。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了大收藏,来得快去的也快,我就见了很多这样的。从现在看我们早期的收藏品,有些东西实际上不是很好,也有交学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对于东西的好坏,什么该收藏什么不该收藏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我们藏品数量增长很慢,但是我们对每一件东西为什么买都有充分的考虑。

  M:把瓷器藏在家里还是公之于众,您怎么选择?

  G:我们的东西不是锁在保险柜里,而是陈列在家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来过我们这里进行交流,我们对真有兴趣的人绝不保守,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也无偿的告诉大家,因此我们这里也培养出一批收藏家。有一些人刚开始不知道该怎样收藏,看了我们的东西就知道该买什么样的。我觉得像我们的作用不亚于博物馆,而且可以上手看,可以座谈交流心得,很多人说自己到了香港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这批东西。

  收藏是要交流的。我被故宫聘请为合作研究员的,故宫开会每次都去,国内一些学术性的会议也都参加,一些古陶瓷学会、参加考察窑址也都会去参加。我还是现代艺术馆陶瓷方面的顾问,他们要买什么东西都要我们签字同意。

  M:您对新入门的收藏者有什么建议?

  G:收藏不能按照书本,不能听人家讲故事,一定要看真的东西,很认真地去看去体会。鉴别真假并没有什么秘诀,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就等于认识人一样,跟别人接触多了,人家怎样装扮都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如果没有见到过这个人,光听别人介绍,随便谁都可以骗你。看瓷器正是如此,如果对明代早期瓷器见得很多,并且很认真地体会,那么一看就知道味道对不对,这是很自然的,不可能列出来几条规律。

  最重要的是你要对当时的艺术品位和艺术特点熟悉,看多了自然会对真假有感觉,不要迷信书本和谁讲的几条几条,很容易上当。现在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特别书上讲的你看到他也看到了,造假的人跑得比你还快。

  我们1982年、1983年的时候买东西基本不考虑真假,只考虑有没有缺陷之类,现在到处都是假的。

  M:听闻对于藏品的管理搬运全部都是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于人,这样势必非常辛苦。您为何不请人帮忙呢?

  G:这些东西的保管不舍得假手于人,有的收藏者把这些都交给别人做,其实在辛苦过程中就有收获。如果全都是别人动手,自己就没有体会,放了十多年而是多年的还是不断会有新的发现,你去服侍它,它也会回报你,你不去理它其实是一个损失。有一位收藏家自己东西出来后都不认识,这样就没意思了。所以我觉得虽然有辛苦,但苦中有乐,是很值得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此语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取“葛天氏之民欤”一句,隐去“葛”字,以“天民楼藏瓷”暗指“葛氏藏瓷”。葛氏五十余载的经历,乃是对“藏”最好的诠释。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曾如此评价天民楼:“就数量来讲,这是世界范围内私人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单位,即使连同公有收藏单位计算,天民楼仅次于 ‘Topkapi’和‘Ardebil’(编注:指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陂皇宫和阿德比尔清真寺的两个青花瓷博物馆),属全球第三位。”

  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开幕时第二次举办了“天民楼青花瓷特展”,展出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藏品的所有者正是葛师科。天民楼创办者葛士翘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收藏青花,历经两代人半个多世纪才有今日豪华的瓷器阵容。葛士翘、葛师科父子也因在收藏界的地位分别出任香港收藏家团体“敏求精舍”的主席。

  Pic./ 富玩收藏。葛氏丰富的藏品一源于在实业上取的成功,二是因为60年代正逢本地一批藏家出手多年藏品。这一契机如同过去两年大量精品中国文物上拍一样,可遇不可求。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