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艺术品拍卖乱象之我见(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9日 10:1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林伟 林伟

  ⊙林伟

  对于目前拍卖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的大环境。不要总是说中国的拍卖行业有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我认为,不能全拿国外标准来衡量中国。人家有成百上千年的拍卖历史。当代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是从1994年开始的,到现在还不足20年,十几年的时间发展得已经不错了。笔者1995年开始搞拍卖,可以说是看着拍卖这个行业发展起来的。

  中国拍卖的历史很短,最早的拍卖是西方传教士、外交使节带进来的。当时主要是古旧物资,比如老外搬走以后留下的家具之类的拍卖。后来慢慢形成了拍卖行,当时根本没有艺术品拍卖。解放后拍卖这个行业又被取消了很多年。所以,这个行业在中国算是个新兴行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客观的去看待,慢慢地完善。

  实际上,现在艺术品拍卖出现的问题,无非是把以前古玩行业旧有的弊端暴露出来,让这些问题表面化,呈现到公众面前而已。卖假的问题历来就有,宋朝的时候已经很猖獗。民国时期出的很多古玩方面的书籍,主要说的就是辨伪的问题。古玩私下交易时候,假的东西就很多,但知道的人很少。现在的拍卖形式只是把这些假的到大众面前了。当这些真假藏品呈现在公共面前,大家都能看得到,揭示赝品的机会就多了。这不是拍卖行的错,拍卖行只是个中介。

  在过去,这些拍品大都是私人藏品,在个人手中保存,并没有太多公开展示的机会,一代代传下来是真是假不知道。而现在的拍卖行拍卖前总要按《拍卖法》规定公开展示两天以上。很多行家、专家都会过来看,这一下就引来很多议论。这个时候很多艺术品的真伪问题就被暴露出来了。

  艺术品的真伪问题,拍卖行确实很难做到保真,一般人没有那个鉴别能力。就是我们现在的专家,基本上也是依靠“眼学”,即经验。没有科学的量化的标准,专家的眼力能达到80%的正确率已经算是很好的了。有些东西出现歧义是很正常的。

  当然,明知是假的,甚至连假画是谁做的都知道,而继续拍卖,制假贩假,那又是另一个问题。

  卖假是目前一个公众关心的问题,但不是拍卖行单方面的问题,跟整个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其实,到目前为止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个科学定义大家都没搞清楚。说到底只有法律认可的标准才是唯一标准。否则就是“抬杠”。

  虽然,现在有一些小的拍卖行确实有故意贩假的嫌疑,而且不在少数。但是,大的拍卖行还是负责的。往往有基本判断能力。对于有些吃不准的东西,会在拍品说明里加一个“款”,表明是该艺术家名款,但是不能肯定是真品。这样做,对客户比较负责,等于说拍卖行承认自己拿不准,让买家自己判断。

  除了“拍假”之外,还有个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假拍”。这也是行业内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有时候,拍卖行这样做并不是想骗欺顾客,而是为了面子。一场拍卖要没有达到预期,很多拍品流拍的话会非常难堪。在冷场的情况下,让一些熟人举举,不用真的买,只是为了让场面上好看。这种情况不太妨碍别人买东西,主要就是为了好看。拍假属于坑人,假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对于个别艺术家利用拍卖会自我炒作,有的拍卖行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般是个别艺术家自己找托,在拍卖会上做出一个好看的价格,然后私下再以此为标准做一个打折的价格成交。有的也是因为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佣金总是要交一些的。

  另外,至于艺术品天价问题。艺术品正因为难以定价,所以才拍卖——价高者得。这是拍卖的本质——想得到,自己定价。艺术品的买家所具有的心理,无非就是欣赏、占有和炫耀。艺术品没有“便宜”和“贵”,买家觉得值就行。没有所谓买亏了、买赔了的问题。有些拍卖产生的附加值,是外人考虑不到的。其实拍卖场上高价竞得艺术品,通常会给买家带来意想不到的广告效应。就像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兰以2200万拍得刘小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各种媒体轮番报道。算一算账,广告收益绝不会低于2200万。(作者系北京和畅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