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股票和艺术无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9日 10:11 投资者报

  范一丹 / 文

  国内艺术品的股票化已愈演愈烈。它真的是一个创新的举动吗?真的如操作者所谓引入了资本使艺术品被更多的人享受和拥有吗?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荒诞的新事物。它最大的荒诞性在于无视艺术内在的特征,视艺术品为一般性商品。这一举动本身倒更像是一场合乎这个时代所有的闹剧,是一场更具反讽的行为艺术。

  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的精英从“风光独好”的舞台上黯然失色,他们因造出了万花筒般的金融衍生品露脸,也显然因此而倒霉。正是这些衍生品让金融业始无前例的繁荣,同时把它们庞大的根系纠结在脆弱的信任环节。关键在于,这些环节被无限地放大,人们生活被透支,时间被压缩,这一切都成了商业加快餐的文化膨胀物。透支的还有欲望和希望,人性在这个节点上,概念被调包了。

  艺术品是最有人性的事物,严谨说来,艺术创作集中反映了一个时期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受的世界,从中可品味到人的精神世界。毕竟,艺术品承载着文化,它是文明史的一个证据。人类社会需要艺术的存在,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艺术。

  那么,艺术终究是什么呢?从社会学而言,是认同感。在同一种大文化下的人们与周遭世界之间互动的认同,这种表现既是和谐的,也可能表现为对抗,藉此,人们与周遭的世界产生了交流,与现实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交流。人之所以存在,在于精神的存在;人性以依赖于各类文化为表征,而艺术正是以绘画等等有形之物印证与表达这一精神空间的存在。

  对一个社会,艺术承载着社会精神空间的建树,可能是叛逆的,丑恶的,这并没有关系,因为社会走到了这一步,人与自然不相融,自然会有这样的精神表现存在。但终归都是精神世界真实的表达。整体真实,而又以真实的形式表达,这就是艺术的独特所在。

  商品、金融产品,以逐利而存在,当一个人去买股票的时候,唯一考虑的就是能否升值。除了获利外,它不承载更深刻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正是股票本身具有的属性。艺术股票化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相结合,如果说有一点创新,那只是金融的一个创新,但它无视艺术的存在,将艺术与证券同等,就变成了一个逐利工具。

  艺术品本身对这一金融化毫无防御。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人们像买股票一样去买艺术品,那么他根本无需关注其所有的艺术属性,也应该谈不上欣赏与享受艺术。而操作方会拿着购买了“艺术股票”的人的钱,借助于大众传媒去炒高;更多的人会跟风,自然又会让股票升值,随之又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购买。至于买的是什么人的作品,艺术价值在那里,根本就无需知道。唯一重要的是升值,这里面没有艺术,只有与股票一样的票据和收益率的曲线图。

  至此,社会已然不再需要艺术品来承载文化,事实上,艺术品被强迫变身成一种金融工具的附庸,艺术家无需在工作室思考,无需去创作更深刻的作品,只要被金融界的人找到,然后将作品打包,在交易所份额化,以股票的形式出售。如果碰巧这个艺术家找到了一个财团,那么他的作品自然会炒到天价。这时艺术品已与艺术毫无关系。艺术品的价格与其艺术价值完全是油水两张皮。显然,艺术蒸发了。

  艺术有自身的属性与发展规律,有它在社会中的意义定位。忽视此意义的创新已不是艺术事件,而只是一个金融事件而已。

  艺术股票化不过是一个金融衍生品,只是用了艺术作为道具。

  (作者系现当代艺术投资顾问)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