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国:天津文交所事件背后揭示的投资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9日 14:52 投资者报
上市三个月,暴涨17倍。天津文交所事件还在沸沸扬扬。
你会相信名气和艺术水准远不及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艺术家的作品竟然会值几千万元吗?迫于压力,交易所推出涨停制并把比例由15%下调至10%。近日,又有媒体披露出交易所背后复杂的股权关系,由此对该模式的市场监管问题提出疑义。
在我看来,无论制度和市场监管,都不是该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疯狂背后的投资风险。
我们可以从生活的事例看到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的影子。一件书画作品两人合买,过后,一人不愿再持有,把自己的那份转卖。这是两个人,如果是N个人呢?
份额化交易为资金有限者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但是,由两人持有变成一万人持有,其情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个人的时候,是因为同时对作品有认可度,这是合作的基础,一万人参与可能就没有了这个基础。很多人参与的目的不是认同作品,而是看中份额转让带来的收益。
这就是份额化交易模式最根本的缺陷,上一家只有卖得更高,才有收益。如何才能实现高收益呢?必须有人以更高的价格来接手。这个时候,炒作伴随而来,坐庄随即产生。这个市场只有依靠源源不断的接手人参与才可以不停地玩下去。
这就是价格出现暴涨的背后原因,即便排除人为坐庄与炒作因素,模式本身决定了价格只会一路走高下去。谁会愿意以低价格卖出去呢?除非是傻子。那么,价格一路走高下去才是正常的,不暴涨才是真正的怪事。
涨停制度不会改变走高的趋势,仅抑制短期内暴涨。涨涨落落由人们的心理预期决定,并不是作品本身而定。有趣的事情出现了,艺术品份额化,价格与作品本身质量没有任何关系。大家持有的目的不是为了欣赏,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溢价卖出,所有人之间变成零和游戏。
三个月暴涨17倍,跟市场上交易数量有限有关,众多的资金去追逐两件作品,不推高没有道理。但是投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引发出另外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艺术品的价格由谁决定?至少,份额化交易让我们看到的是,投资人或者投机人共同决定了价格。所谓专家鉴定和估价根本不起作用。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设计了一个退出年限制度。如果没有退出年限,价格的上涨恐怕永远没有顶峰。但是,即便做了年限的制度安排,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以现在文交所一件市值5500多万的作品为例,如果现在年限已到而退出,问题还是,谁来接手?要知道,类似的作品在拍卖会也许不过十几二十万元,五千多万元可以买到一流艺术家像齐白石一流的作品了。这恐怕是所有投资人需要认真和仔细考虑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再思考一个问题,艺术品份额使艺术品变成了大众领域,这种放大的效应是否有悖于艺术品本身高端、窄众的自然属性呢?高端艺术品历来属于有钱和有闲人。
对大众而言,是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奢侈品,月薪1万元的白领要想拥有一件1200万元作品,不吃不喝,要打100年的工。艺术品的这种高端属性与大众的艺术修养、艺术的普及没有关系。
大众的艺术修养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实现,而不是从艺术品交易所那里实现。如果想把艺术品交易所变成艺术品普及的场所,恐怕有点偏颇。
(作者系资深艺术品投资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