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民追捧天价泥咕咕雕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2日 09:04 大河网

  本报记者 方化祎 实习生 罗 栋

  成立不久的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第一批推出了3件作品:《蓝田泥塑》、《王铎诗稿》和《全辽图》。

  作为个人收藏的珍贵历史作品,《王铎诗稿》和《全辽图》受追捧并不奇怪,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代民间工艺大师王蓝田的一组83件泥塑作品。按照文交所份额化交易规则,这一组合被分成200份,持有人保有其中40份,其余160份上市交易。尽管蓝田泥塑估值高达3000万元,却成为最受投资艺术品的“艺民”追捧的作品,中签率只有7.4%。来自全国的2155名投资者,争相申购王蓝田大师的这组作品。

  《蓝田泥塑》是已故工艺美术大师王蓝田的作品组合,整个组合基本涵盖了王蓝田大师一生的作品形态。王蓝田大师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中国泥塑作品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农民,王蓝田很少走出浚县,但他的泥塑艺术却代表着中国泥塑作品的最高境界,能够成为郑州文交所首期份额产品预约登记的热点,正说明了艺民们对王蓝田大师的高度认可。

  “小玩艺儿”登“大雅之堂”

  提到“蓝田泥塑”就不得不提浚县的泥玩具,俗称“泥咕咕”,主要产于浚县黎阳镇杨玘屯村,是当地农民即兴创作的玩艺儿。在全国众多的泥玩具中,浚县“泥咕咕”是较为大气的一种,有不少令人叫绝堪称大手笔之作。由于没有过多的易坏的立体细部而更适合把玩,且更有审美性,这种适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雕塑基本特色的体现,欣赏这些作品,不自觉中会感受到远古文明的气息,牵出你一些儿时的回忆,许多的联想,文化、历史、乡情、人生的感慨,这就是浚县“泥咕咕”的艺术魅力。

  “蓝田泥塑”得名于王蓝田先生,先生出生在杨玘屯村,是地道的农民,小学文化,生前曾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理事,河南省知名民间艺术家,浚县民间艺术协会理事。民族的记忆往往发自于童年的印记,先生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六七岁就开始随祖父母捏制泥玩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参展,深受国人好评。并且还走出国门,在新加坡、日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处展出,扬名海外。

  前些年,郑州文交所首席执行官张保盈第一次见到王蓝田的作品,就深感震撼:王蓝田随手几下捏出的马,脖子很长、四肢很短,夸张的造型透露出朴拙和张力。他的作品线条流畅,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神采突出活灵活现,堪与大写意的中国画相媲美。从抓取题材到捏制敷彩都显示出一种十分洒脱的随意性和浓郁的乡士气息。技艺熟练,操作自如,其手法极其轻松洒脱,线条的粗、细、强、弱、徐、急、轻、重,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于古拙质朴中,透出其灵性。

  蓝田泥塑创造了历史

  2009年2月10日,民间艺术家、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王蓝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天,远在北京的农展馆里,正轰轰烈烈举办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浚县“泥咕咕”最重要传承人,王蓝田老先生再也去不了了。

  其实,老先生即便活着也去不了,以中华文明发祥地耀世、以文化资源大省自居的河南,竟没有参展。这足以体现河南在对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纰漏。河南的瓷器、汴绣、朱仙镇年画、唐三彩、泥咕咕……尽管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市场认可,也缺少资本的追捧。艺术品价贱,艺术家太穷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艺术传承。

  “泥咕咕”在郑州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首期份额产品摇号中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无疑提高了浚县“泥咕咕”的知名度,为河南艺术品市场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杨玘屯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被民俗学专家称为研究历史的活化石,是典型的地域文化。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浚县政府对泥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壮大非常重视,为此,引导其专门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规划建设了泥塑原生态村项目,以大伾山景区为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文化贯穿其中,形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休闲、动手参与等为一体的绿色时尚消费产业园。但规模以及知名度仍然很有限。

  蓝田泥塑在郑州文交所份额交易,为浚县泥咕咕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浚县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张波告诉记者,蓝田泥塑即将份额交易、并估值3000万元的消息传到浚县,大家感到非常振奋。一方面,确实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价值,同时也感到,浚县的“泥咕咕”以前还是缺乏宣传,就像藏在深山的珍宝一样,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县委要求,要抓住蓝田泥塑份额交易的历史机遇,尽快研究如何更好推介浚县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加快浚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艺术品和艺术家价值最大化

  蓝田泥塑引发的冲击波,让人意外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去回顾河南的艺术珍宝,回顾那些为传统艺术付出毕生心力的艺术家们。

  汴绣、木版年画、钧瓷、汝瓷、唐三彩……在辉煌的历史和夺目的光彩背后,都有着难以为外人道的辛酸和苦涩。一些民间工艺大师尽管技艺精湛,却不得不为基本的生存而奔波。还有一些大师的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

  几乎每一件民间艺术品都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但是大多数国人一直认为民间艺术品只是“游商贩售的儿童玩具”,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上不得台面。在政府和新闻媒体对民间艺术品的介绍当中,也很少提到它们蕴含的文化意义。

  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品都要耗费制作者大量的精力。但在宣传介绍这些艺术品的时候,它们背后凝结的艰辛劳动却很少被提及。国家对民间艺术品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让真正精致的民间艺术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一些拥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外国人,会用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发现中国民间艺术品中的精粹,并慷慨解囊购回收藏。如果有一天,我国最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品,只能在伦敦或巴黎的博物馆里看到,那将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针对河南而言,凭什么同样都是泥制品,一个紫砂壶的大师一年只需几件作品面世就可以衣食无忧,而做泥咕咕的民间大师就是忙碌一年也只是解决个温饱问题?这无疑是我们没有挖掘出我们的民间艺术品的价值,《蓝田泥塑》通过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将为民间艺术品价值实现带来契机。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