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价上亿屡创新高 古琴投资强势爆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3日 16:33 经济参考报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名家字画、明清瓷器等历来是拍卖领域的大项,成交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古琴则属于杂项范畴,而杂项从来也没在艺术品市场唱过主角。但最近几年来,以古琴、高端钻石、名家紫砂壶为代表的一些杂项珍品逐渐在艺术品市场脱颖而出,拍卖价格逐年走高,尤其是古琴,已成为杂项拍卖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唐代古琴拍出1.15亿元人民币

  在5月22日举行的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宫廷御瓷珍玩专场中,一件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古琴经过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拍,最终以1.15亿元的高价成交。中国古琴拍卖价自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中首度突破亿元人民币大关后,又一次登上亿元成交榜,可见其升值潜力已丝毫不比名家字画和明清瓷器等传统大项逊色。

  据介绍,“大圣遗音”古琴为伏羲式,桐木胎,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池下有“困学”、“玉振”两方印。

  此琴迄今已有1250年历史,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剥落,木质亦接近朽蚀,足端虽缠裹织物并嵌塞木片仍难固定。为此王世襄先生特请专家制作铜套并仿旧染色,并邀请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安装铜足套于孔内,不仅天衣无缝,且琴音丝毫无损,效果极佳。管先生曾笑曰“又至少可放心弹五百年了。”

  据中国嘉德市场部介绍,此琴原为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先生所藏。1948年,文物收藏家、鉴赏家王世襄、袁荃猷夫妇以三件饰物、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再加三枚翠戒指换得。

  屡创新高拍场称雄

  虽说古琴问世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一直属文人雅士的珍藏,寻常人家根本难见其踪影,尤其是清末民初以后,社会动荡加剧,古琴的存世量日渐稀少,古琴已渐渐被现代社会所遗忘。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不断红火,昔日养在深闺的古琴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古琴从刚参拍时的不为人重视发展到今天的受市场热捧,已发展成为投资理财领域不可或缺的收藏佳品,内地不少一线拍卖公司也开始重点打造古琴拍卖专场。

  其实,早在2003年7月,古琴就开始在拍卖市场崭露头角。在中国嘉德2003春拍中,一件唐代“九霄环佩”琴,就曾创造了346万元的当时古琴拍卖的最高价格;同年11月,号称“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夫妇收藏的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又以891万元的高价成交,对当年的艺术品市场来说,这可说是一个非常高的天价了。但是,在随后5年多的时间里,虽说看好古琴投资前景的人不断增多,但藏有古琴的卖家却不愿轻易脱手,故这几年里拍卖市场很少见到珍稀古琴的身影,古琴收藏陷入了盘整状态。

  盘整了数年的古琴行情终于在2009年的艺术品秋季拍卖市场中强势暴发,一批珍稀古琴惊艳亮相,高价成交,轰动一时。如在2009年嘉德秋拍中,一件明代“月露知音”琴以2184万元的成交价再创古琴拍卖纪录新高;在随后的匡时秋拍古琴专场中,吴景略先生收藏的唐代“太古遗音”琴、宋代“龙升雨降”琴和元代“朱致远修百衲”琴又分别以2072万元、1232万元和582.4万元的不俗成绩落槌。

  进入2010年后,古琴拍卖更是天价迭出,风光无限。如在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件晋太康二年“猿啸青萝”琴以1904万元成交;在2010年11月中旬举行的苏州吴门十周年庆艺术品拍卖夜场上,一张明代晚期的孔府“御书堂”乾隆御用无底蕉叶古琴以5800万元的天价拍出,又创出中国古琴拍卖有史以来的最高价。紧接着,2010年12月上旬北京保利五周年秋拍中,一件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铭的“松间石意”琴又创新高,竟破天荒地以1.36亿元的天价成交,中国古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该琴之所以能以1.36亿元成交,除了古琴本身所具备的收藏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该琴除了宋徽宗御制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题,最终才能锦上添花,身价倍增。

  文人雅藏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古琴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创始之初,它同瑟与玉磬,被列为堂上之乐,可禁心载道宣德,地位较高。它的音韵深邃苍远、空灵飘逸,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琴由于其特殊的制作过程和材质等原因,每一张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古琴形制为7弦、13徽,一般长约3尺6寸5(约120-125厘米左右),象征一年365天。一般宽约6寸,厚约2寸。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几部分。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之课。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士无故不彻琴瑟”,连孔子亦向师襄学《文王操》,并自作《龟山操》《将归操》等古琴曲。

  据史料记载,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欧阳修、苏轼等都以能弹琴而著称。现存于世的七百余首古琴曲谱,大多数也都出自古代文人之手,尤其是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至今仍回荡在人们心间,古琴成了文人雅士的珍藏。

  古琴的衰落始于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随着当时国势飘摇,文人士大夫优裕的生活逐渐丧失,宫廷专职琴人日趋减少。特别是清室,与明室琴风盛行不同,皇族不习琴,所藏的古琴仅被视为古董,琴的实用性减弱,宫廷琴艺基本停滞,清末废止科举制度,文人入仕无望,琴的保存和发展大受影响。

  看一张古琴的收藏价值究竟如何,除了看其本身的年代外,琴的材质、品相、样式及音色等也不可小觑。此外,琴的铭文也格外重要,自古以来凡良琴则必有铭文。铭文多刻在琴背,内容一般为琴名、题名、制琴时间、闲印、藏印和跋语等,也有刻在龙池上下和两侧。此外,还要看它是否属名家藏琴,是否传承有序,这也是买家们所看重的,有时一些名琴家也是名书画家,他们的书法题刻铭文也会大大丰富古琴的文化内涵,使琴的收藏价值得以提升。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