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艺术沦为市场价格数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6日 08:19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上周末,北京传是拍卖公司2011年度春拍以4.8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价又一次“完美”收锤。本次拍卖中徐悲鸿的《奔马图》以2415万元人民币成交,王沂东的《新娘》以1955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格刷新其个人画作的拍场最高纪录。此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今年3月被法国著名艺术品信息公司Artprice冠以“世界第一大艺术品市场”的美名。随后,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就以4.25亿天价创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最高纪录,张大千吴冠中陈逸飞等大师的画作也纷纷以刷新单场拍卖纪录,或个人成交最高纪录的方式继续挺进。中国2011年度春拍中各大拍卖行的不俗表现,似乎印证了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并非浪得虚名。而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在屡创天价的背后并没有向公众展示出足够的艺术含量,人为炒作、价格虚高、假拍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中国艺术品究竟能给中国人留下什么?难道只是一些与艺术无关的惊人数字吗?

  中国当代艺术精品流入“外人田”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是由“洋爹妈”带大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批东南亚富商瞄准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数量大、质量高、价格低的特点,他们陆续来到中国大批购入中国现当代艺术品。而这些富商把艺术品买回去,就放在库房里静待其升值。缺乏市场认知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品升值缓慢,但这一阶段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西方资本的介入让中国当代艺术品驶上了快车道。通过一系列造势,中国当代艺术品不断升温。从200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开始一路高涨,从一幅几十万元飞速攀升至近亿元的天价。今年4月,张晓刚的油画三联作《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成交。从拍卖数据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升温无疑都是由海外拍卖所引领的,西方藏家也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精品的收藏终端。

  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日益膨胀和暴利的驱动下,中国买家开始寻求翻盘的机会。但此时个人创作已被集约化、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所替换,艺术品被大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生产模式下的作品无任何艺术可言,在收藏和鉴赏方面,中国藏家和普通群众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其投资也很难以收藏为目的,更多的只是反复倒手变现。

  书画艺术品成了参天大“数”

  与中国当代艺术品相比,古董书画被中国藏家广泛接受,其价格也远远超过中国当代艺术品。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以4.25亿成交标志着中国近现代艺术品迈入4亿元时代,相比存世量较少的精品瓷器而言,书画对于中国拍卖市场更具拉动作用。但不论价格如何,每件中国艺术品几乎都在被市场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质疑,作伪、炒作、假拍的疑云一直笼罩着整个中国艺术品市场。今年6月,有记者通过暗访对天价书画的黑幕进行了曝光,中拍协也随后表示天价拍卖存在违规,将与相关部门联合介入调查。

  当人们惊叹于拍卖行成交数字的巨大时,天价书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却往往不能支撑起这一棵棵参天大“数”。那些愿意继续挖掘艺术品真正价值的人反而从拍品和其流通过程中发现了更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全部指向了艺术品市场的过度资本化。

  艺术市场过度资本化后果严重

  艺术资本化,是指艺术品市场通过资本运作,将艺术品当作金融资本的衍生产品,从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的过程。作为投资形式,艺术资本化本身无可厚非,但过度的资本化就会使艺术品逐渐符号化,最终抹杀艺术品固有的艺术价值。

  自2010年5月起,国内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和郑州的几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开始将一些书画作品“打包”作价后再“拆分”交易,其投资方式类似于股票交易,即投资者自由申购,持有后等待炒卖升值。此模式下的艺术品沦为了赚钱的工具,投资者所在乎的只是数字,很少人关注作品艺术价值究竟几何。

  目前,中国艺术品强大的吸金能力毋庸置疑,但在资本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甘愿充当商人的角色,能给中国艺术品带来希望的优秀艺术家屈指可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泡沫不断膨胀的当下,藏界更应该关注对艺术家的培养,否则擎天巨“数”一旦倒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将难以重振旗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