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亿元时代下的中国书画区域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5日 11:42 收藏投资导刊

齐白石《篆书松鹰图》 齐白石《篆书松鹰图》

  策划/本刊记者 黄辉

  品相完好的齐白石“老鹰”题材的画作,在北京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可以高达4亿多元,而在南方的广州拍卖市场,成交价格还不足千万元。一部分艺术商通过周转不同地区排名的作品赚取利润;具有收藏家“半壁天下”的上海藏家感慨“海派”市场太过低迷。继承近现代书画的各种流派,每个地方在开拓文化市场时都在开发本地方的画家资源,打出各种名号的新兴画派成为打造地方文化的新名片,面对艺术品交易亿元时代,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书画交易市场具有怎样的地域差异和特色,在表象之下,谁是真正的推手?背后会有哪些“潜规则”?

  地区博弈与资本角逐

  中国书画市场发展管窥

  刘刚(化名)还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倒腾中国画,他清楚记得自己在书画行业掘得第一桶金的经历。2005年,他花了4000多元在南京某拍卖场上买了一张曾熙的画作,曾熙并不是大家熟悉的画家,其作品在市场交易平平,但他却是书画巨擘张大千的老师。刘刚看中曾熙的画,是因为他是湖南衡阳人,在当地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作品在官商中都是抢手货。刘刚将这幅买来的曾熙画作拿到湖南转手,当年就卖了两万多元,他赚的,是中国书画的地域差价。

  至此,刘刚开始以这种手法经营书画,他遵循“大拍捡小东西,小拍捡大东西”的规律,但他“捡”的是其中的地域差价。主要是了解一个地区受追捧画家及其作品、准确的价格,然后从其他地域买进,利润的获取主要依靠本地区消费者对画家的认同。在中国,每个城市,甚至县城,都有这个地方追捧的画家,尽管可能在其他地方并不知名。从其他地方购买本地籍画家的作品,然后倒手卖出,赚地域差价——这是很多经营艺术品的商人惯用的招数。或者从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地方买画周转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出售,这种盈利主要和消费能力相关。据刘刚介绍,这种经营方式的具体利润不尽相同,目前书画市场行情比较好,一般来说,利润在20%左右,甚至可以达到原价的几倍。

  除了这种小额的经营之外,中国书画市场整体价位的提升也与地域性消费紧密相关。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因素是本籍书画家作品价格的基础,但自身力量产生不了明显的地域性消费热点,外力推动使得地域特点非常明显的画派形成热点。实际上,在近现代书画市场上,每一个艺术流派作品价格的上涨都是本地和外地资本角逐的结果。进入本世纪以来的书画消费中,最早是浙商发起的对浙江籍或曾居住于此的书画大家作品大举“收购”,使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等近现代大师作品价格快速上扬,并刺激了所有“浙派”书画家的行情,甚至拉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书画价位上涨。

  “非典”成为中国书画市场的重要节点,地域性消费热点开始进入市场价格的盘整阶段。这一时期,以“二高一陈”、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出现作品价格整体上涨的局面。实际上,最先推动其价格上涨的并不是珠三角本地的消费群体,而是以江浙商人为首的投资客,他们将长三角地区的近现代书画价格推到一定价位之后,开始寻找新的投资点。受到外来买家的刺激,广东本地的买家大举入市、护盘,与江浙商人展开争夺之战,借助外来资本和本地资本两股力量的介入,“岭南画派”作品的整体价位得以提升。金融危机之后,富裕的山西煤老板寻找新的投资点,将“京津画派”推向高位,带动书画市场的新一轮普涨。

  资深书画评论家齐建秋及石建邦分析了目前书画流派作品的价格状况。总体来说,在近现代书画流派中,“京津派”大家作品的价格最高,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都是书画市场的领军人物;“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作品在全国的价位都非常高,而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林散之、高二适作品的高价还多出现在南京市场;“浙派”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作品正处于再次价格上涨阶段;“岭南画派”仍旧是以香港和珠三角作为主打市场。

  十几年前,“海派”和“京派”作品的价位差不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赶超“京津派”,但近年来,由于上海书画市场竞争力下降,“海派”作品价格比较低迷,正在期待进一步的价格提升。相对而言,“长安画派”地处陕西,虽然石鲁、赵望云等人作品的价格已经有很大的提升,本地及周边地区实力买家也在尽力提升,但仍缺乏巨资介入,所以并未形成市场热点。

  齐建秋表示,“艺术市场地域性表现在买家对艺术家本人的追捧程度上”。除了一些在全国都有知名度的书画家,比如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他们是各地市场都受追捧的“全国粮票”,价位在各地区的差别并不会太大,但对于认知度还没有这么高的艺术家,一个地域还是对本地区的画家更为认同。

  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具有强烈的乡土观念,认祖归宗,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书画消费上。香港苏富比(微博)书画部负责人张超群也表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对于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艺术品有很强的认同感,当要介入书画这一领域时,首先可能就会考虑本地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品”。而当一个地方持有同一种理念的人比较多的话,慢慢就会对当地某一个或者一些人的作品产生影响,直接就会从价格上反映出来。书画的艺术性虽然不存在地域文化差异,但不同地域藏家和投资客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更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认同感,使得他们在欣赏、购买书画作品时,更倾向于本地域的书画家,自然就会在收藏上优先选择。

  如果是这种理念结合资本运作手段,很有可能产生一个区域绘画的消费热点。当然,促使书画市场地域化明显的另一因素是中国书画的重要用途——礼品市场,赠送本地书画家的作品在文化、地区和市场上都更具认知度。而接手的人也希望借此附庸风雅,提高消费档次,跻身上流社会。

  齐建秋表示,书画市场消费区域化是带动书画市场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先发达起来的地区首先推动本地区书画市场价位,由此引发各地区的市场价为轮番上涨。但如果这种区域意识表现得过分极端,则很有可能只会形成地方的高价,在社会上流通不广,阻碍市场发展,更为极端的表现为地方保护。比如,南京的商人和买家就非常守护江苏籍画家的作品,外地拍卖公司很难在南京征集到江苏籍画家的作品,而林散之、钱松岩这些江苏籍画家的作品在南京卖得最贵,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从艺术家到商人都有这样的气氛。山西籍的书画家并不多,但山西民间资本强,即便水平非常一般的山西籍书画家的作品也卖很贵,比如,阎锡山的一件书法作品,价格都在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针对这种局面,张超群认为,真正要取得市场上更为广泛的认可和价位的提升,需要建立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消费群体,“真正的大家的地位得到社会公认之后,其作品的买家面向非常广,是全国范围,甚至全球,比如张大千,其实他很早就有一个国际上的藏家群体,很早之前就已经习惯了他的高价。”反之,只是地域性的价值和地方支撑,甚至狭隘地炒作本地画家,并不是健康的现象,价位也只能局限在地域性,并不利于长远发展。有地域性的支撑固然是好事,但若要具有稳固长远的地位,就应该具有更深更广的面向,艺术品市场交易的资金支撑不是河,而是海。

  目前,中国书画市场交易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层面最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也表示,中国书画市场正迎来“黄金时代”。在看到中国书画的发展市场前景,香港邦翰斯将中国书画板块作为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邦翰斯中国书画及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王美麟就表示,在推广中国书画时,也会根据区域消费特征,安排拍品,“但对于一个真正要进入国际化市场的板块来说,必须打破收藏和投资的壁垒”。

  中国书画市场的势力角逐直接牵动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脉搏。然而目前的中国书画消费和消化仍旧以华人市场为主体。不像西方“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也不像中国一部分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基础。市场的火爆刺激了人们对中国书画的兴趣,但能否走出区域化的消费和市场,形成一个参与资金更多、波及范围更广的市场热点,吸引市场上更多藏家和买家的关注,吸收更多资本介入,将中国书画艺术向更广泛的区域推广,也许这才是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世界,书画市场发展更加稳固的关键所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