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报告之六:海外回流文物的二次交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 10:15 雅昌艺术网

TEFAF中国古董展位。 TEFAF中国古董展位。 TEFAF现场 中国买家与艺术商人。 TEFAF现场 中国买家与艺术商人。

  编者按: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无数的艺术珍品。中国文物艺术品作为世界艺术的一部分,不仅获得中国人的青睐,同时也获得全世界的喜欢。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国力衰弱,致使中国文物流失严重,大量的古董都流往西方国家。如果区别开来说,有早期贸易出去的,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抢掠的;还有属于中国为创造外汇收入而组织了大量艺术品出口的;当然也有从中国收藏家手中流出去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世界的地位获得快速提高,体现在艺术品市场上,一方面表现为西方买家格外关注中国文物,另一方面中国收藏家甚至博物馆到海外大量收购中国文物艺术品。很长时间以来,“海外回流文物”成为了人们交相谈论的话题。文物回流之后,除了部分进入博物馆的被永久收藏之外,还有相当多的部分进入了中国的艺术品流通领域,发生二次交易。如果细分的话,有相当部分进入了中国的拍卖市场,还有很多贴着外国标签的中国艺术品摆放在中国的古玩商铺里。显然,海内外价差促使二次交易成为可能。那么,回流文物频繁发生很多年后,二次交易的机会还存在吗?

  I “海内外价差”持续到何时?

  “约莫是2002年的时候,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价格由“国外高于国内”一举扭转为“国内高于国外”。于是香港古董商人蒋先生进行了一次业务的大调整: “出口文物”转变为“进口文物”。“从国外拿货到国内来卖”,蒋先生这样告诉记者——既像是口述更像是回忆。其实有很多跟蒋先生一样的老资格的艺术品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跑价差"。因为各个地区甚至各个国家对文物艺术品的审美、品位有所不同,因此会存在差价。老一代的上海、香港地区的古董商人就很善于去跑这种“价差”。

  无疑,从近十几年来的艺术品市场上看,中国文物艺术品最大的价差体现在海内外的价差。华人纷纷在海外淘宝,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往大陆拿。但是,现在距2002年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这种海内外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价差还有吗?杨先生是位常年跑国外的古董商,他表示,今天去海外淘宝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是无漏可捡了。

  前不久记者随团前往马斯特里赫特的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TEFAF),TEFAF的执行主席Ben Janseens表示,“我们既然是国际化的商人、国际化的博览会,我们的定价系统也是国际化的,事实上我们在给中国古董定价的时候也会考虑它们在大陆的成交价。”

  记者在TEFAF的展览现场也随机采访了几位中国藏家,大部分的受访者也认为这里展品的标价并不比大陆低,有些高古的东西甚至还要贵。从事艺术基金的焦先生表示:“TEFAF中国古董的价位还是挺高的,当然在西方,顶级商人的东西总是要比拍卖行贵。”初入收藏不久的胡女士说:“她喜欢的高古陶瓷种类和大陆的价位总起来差不多,可能个别的会稍微便宜点,但是如果加上各种运输成本,最终拿到手的价位就不低了。”一位做中国艺术品经营的外国商人告诉记者,“我经常去中国大陆,对中国大陆的市场行情也是十分了解的。我的标价就是我想要出手的价格。我们是商人需要实现资金周转,我们没有漫天要价。”他想要表达的是:他对中国艺术品的标价也是有“参考”依据的。他对中国人“狠”压价的做法表示十分不理解。

  尽管如此,在马斯特里赫特,中国藏家团成员出手依然阔绰,也证明了今天的大陆藏家确实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购买了大量的珠宝首饰、青铜器和一些唐三彩。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中国市场,纯粹是他们自己的爱好。

  II. 海外淘宝:风险与机会并存

  a 新古董出口——风险重重

  做艺术品生意的何先生拿着一本印刷得十分精美并且厚重的图录指给记者看:“你看看这些东西,全是新的,都是最近几十年的东西,也不知道都是怎么出口来的。这还是某拍卖行(不方便透露拍卖行的名称)的东西!这家拍卖行在英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当地也算是家不错的拍卖行,这东西都不行。”类似的抱怨记者听过无数遍。现在是个全球化信息泛滥的时代,当得知人们都热衷于海外淘宝的时候,假货制造者也忙于将“新古董”出口世界各地,等着盲目淘宝的中国人再将他们买回来。

  何先生的评价颇为尖刻:“中国买家很是盲目,好像国外的东西都是好的,特别容易放松警惕。外国的拍卖行信用虽然不差,但是老外还是难看懂中国东西,苏富比(微博)、佳士得这年头都不能全信,都得瞪大眼睛看清楚了。”

  b. 传统收藏家——机会多多

  记者采访常驻英国的古董商李女士:“您认为在海外,寻找艺术品最大的机会是什么?”李女士用十分直白的语言给了最诚恳的回答:“以英国为例,英国有很多传统型的藏家,我们国家才有多少人收藏,我估计中国人口的几十万分之一都没有!但是这边,几乎人人都有收藏的习惯。传统的藏家特别的多。这些传统藏家去世了之后,二代、三代可能不如上代人那么喜欢古董了,就会将他们上代人的收藏一次性推入一个拍卖行。如果不是特别大的藏家或者特别有影响力的名人。一般也没人会去委托苏富比、佳士得,也就委托当地某家小拍卖行。当地小拍卖行哪里懂什么中国古董的,随便估个价不就上拍了。但是你要知道,这些即便不是名流的英国传统藏家,手里都会有不少中国古董。这就是我们进货的好机会,我在英国十几年,每年几乎都会有几个这样的传统藏家离世。”

  这次TEFAF展会上,记者刚巧碰到一对瑞典夫妻,他们是李女士口中所说的传统藏家。从这对瑞典夫妻的口中记者得知,欧洲比较传统的藏家收藏周期一般是六十年,换句话说藏家就真的是“藏”!只有到他们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才会去处理他们的藏品,或留给子女,子女不敢兴趣的就交付拍卖行进行拍卖。而且欧洲的藏家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喜好的面很宽,无所不包。一位收欧洲油画的藏家,他手里极有可能也有很多的中国瓷器。中国的近代包括改革开放后,文物曾大量出口,到了这些欧洲藏家的手里都沉淀了下来。这也就给今天来欧洲大陆淘宝的中国买家带来了无尽的机会。

  当机会还存在的时候,我想一个收藏者的眼光比一个投资、投机者的眼光来的重要!

  III. 回流文物二次交易的优势与劣势

  文物流回国内,再次交易的方式无非是商铺交易或者拍卖交易,也就是所谓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交易。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手中资源的不同,倾向于不同的交易方式。记者就这一问题请教了多位商人:“回流文物在二次交易过程中优势和劣势分别体现在哪里?”

  杨先生:“最大的优势当然还是在于价格,虽然说现在海内外差价越来越小,但在一些小地方,不知名的拍卖行,价差还是有的。另外杨先生还提到,国外因为一直有收藏的传统,所以他们特别注重流传的问题,因此很多海外回流的东西有清晰的著录,从而解决了艺术品本身的身份问题。这也就让海外回流的文物回到大陆比较容易成交的原因。”

  从事艺术基金工作的焦先生也有类似的感触:“国外人强调流传有序,我以前在英国一个地摊上买的一个很便宜的油画,大约有几十镑。油画上面附了张纸条,用英文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这东西谁画的、从哪来的、都有谁谁收藏过。”

  但是杨先生也提及了这么一点,在国外买东西有的时候容易买贵。国外的中国艺术品种类很杂,经常会看到一些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东西,但是你不了解市场行情,所以有的时候买下来会挺贵,拿回国也并不好卖。同时国外的东西也很局限,像是文房类的东西,砚台啊、紫砂啊这些,要么没有,见到了一般也不会是高品质的。另外,还不能完全排除有部分的高仿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外文物市场,这是有意制作的赝品。

  曾经来北京举办预展的日本伊斯特拍卖行的社长关敬先生有这样的担忧:今天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飞速发展十分雷同于80-90年代的日本,存在着泡沫化的风险。他认为这种过分关心“价差”是很强烈的投机倾向,不可能持续太久。有这种担忧的其实并不仅仅是亲身经历了艺术市场泡沫化的日本人。今天欧洲古董圈一方面不亦乐乎地谈论中国,希望中国大陆的购买力可以带动欧洲艺术品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十分担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问题。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