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基金集体出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9日 09:48 上海证券报 微博

  记者 邱家和

  2012年秋拍在即,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围绕市场信心的恢复,就未来艺术基金集体出货及其对市场、对拍卖业的影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信心“晃动”不断扩展

  市场信心出现“晃动”,是西沐今年5月初在“艺术北京”博览会举办期间提出的看法。他对记者表示,事到如今,艺术市场又经历了查税风波、艺术基金的事件,市场信心的“晃动”不断扩展,大家都在调低对艺术市场发展的高期望值。比如前段时间大家还在谈板块轮动,但是轮动的概念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的情况是板块交叉:买家群体在关注更多的领域,试图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典范,这也是市场信心不稳的表现。而信心“晃动”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今年春拍虽然有许多新面孔参与,但投资强度降低,没有以往市场上动辄豪掷千万金的大玩家,市场关注的热点也比较分散,说明市场预期已经变了。

  市场的未来有待信心的恢复,他表示,这个过程可能需要3到5年。市场需要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艺术资产的特性及其与大环境的关联度。在此期间,人们会观望。这种观望的态度一方面源于市场外部的大环境的动荡,与国内外经济环境有关;一方面源于市场内部的行情调整,源于市场本身。这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也需要市场参与者冷静判断、理性认识的过程。

  艺术基金“集体出货”

  未来若干年中对市场信心带来直接冲击的是艺术基金“集体出货”。其规模究竟有多大?西沐表示很难统计,因为各类艺术基金中除了信托基金、公募基金有公告,大多数没有披露其投资标的与投资规模。不过,对此可以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查税风波引起政府有关部门以至于基金管理公司的母公司的关注,给予投资顾问的压力很大,他们采取了更加严密的监管措施,对回避风险推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第二,基金运作经过前两年的大发展后进入兑现的周期,然而目前市场环境不够宽松,管理层会要求操盘团队尽量、尽快兑现,变现的动机与需求非常大。他强调,目前所掌握的资讯印证了这些分析。

  由此,话题围绕艺术市场上基金的作用展开。他认为,目前市场上活跃的艺术基金都是理财型的,强调投资的理念,但由于基金本身的产品设计投资期限过短,都是“2+1”甚至“1+1”,迫使其投资团队更趋于投机。他强调:“我们并不怀疑其中一些投资团队的勇气、胆识和创新,但基金的产品设计决定了,投资顾问的理念再高明都难以实现。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投资期限太短:一方面大家都在关注1到2年内的年化收益率,另一方面基金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一旦经济环境变了,风险就难以控制。”

  投资期限成为焦点

  尽管如此,在西沐看来,艺术基金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平稳,那些信托公司、顾问公司目前还没有大的闪失。不过他指出,产品设计中的年限规定使艺术基金必然面临很多风险,这会带来二种结果:一是风险暴露;二是风险消化。由此可以断定,他们肯定会遇到困难,付出代价与努力。这种代价与努力大家可能看不到,但那是肯定的。

  他又指出,这一轮产品虽然给艺术基金带来困境,但对其下一轮产品的推出会有宝贵的启示。这些产品诞生时资本市场刚发育,其短期投资的理念与当时艺术市场投资主导的潮流相吻合。这一方面使第一轮基金产品比较容易

  地被市场接受,但也注定其在实践中肯定会面临投资期限过短的问题。需要改变观念,更加清晰地认识艺术品投资的特性。

  他预言,下一轮艺术基金推动的产品,其投资期限会更长,可以比较完整地走完一个市场周期。其实,艺术基金的买和卖都需要专门的通道:比如“买”——从产品定型到发售、封闭,再到购买艺术品等环节,基金投资需要时间;至于“卖”——艺术品的变现,同样也需要时间。可以说周期太短缺乏可操作性。他认为,经过这次考验,基金公司会变,也许将来在市场上活跃的还是这些团队、这些公司,但他们的理念会不同。理念变了,风险就可控了。

  艺术市场关注风险

  艺术基金的集体出货对艺术市场会带来什么?西沐认为其影响将会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艺术基金前两年在并不太高的价位拿到的一些好作品今年秋拍会出来,这对清淡的市场会有提振作用;另一方面,入市资金的规模没有变,高价的巨作集中出来加剧资金紧张的状况,也会有负面作用。他坦言,以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负面的作用会更大。

  他指出,这是因为当前艺术市场正处在风险释放期,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回避风险:首先,进场资金的规模受到限制;其次,市场对风险的预期会提高,买家会寻求经典,关注作品的典范性,关注作品的流动性;第三,市场格局呈现多元化、多极化的态势,如北京拍卖业的市场份额前两年快速增长,现在则被各地拍卖业绩的增长所蚕食,呈现地域上的多极化;同时,行情调整对大公司冲击大,而小公司这两年成长快,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比变大。这又与市场信心有关:各地小公司不会过多依赖维系市场信心的高价投资品种,反而强调价格较低的品类,如西安的长安画派,广东的岭南画派等,会分化、蚕食市场份额。

  西沐还指出了这个过程对拍卖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按产业组织的理论,适当的产业集中度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效率,但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艺术市场的集中度前两年一直在下降,每年的速度达5%。拍卖行业中低水平、同质化的同业竞争,在市场信心动摇的特别时期会带来副作用。他认为未来会有两个方向:一是强者恒强,大拍卖公司会加速拍卖业务的综合化,借助品牌、借助核心的竞争优势拉长产品线;另一个是专业化,小公司专注特定的领域甚至地域,靠特色业务立足市场。

  文交所带来新启示

  谈到处于调整状态的文交所,西沐认为,尽管文交所在政府监管与政策调整下受到打压,但却给市场一个重要启示:艺术资本市场发育很重要,但不可能点对点地发展,要有一个平台,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基础上建立公信力。由此来看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一直是处于由下而上、自生自灭的自发的状态。市场“有体无系”,近年来形成了画廊、拍卖行,博览会乃至文交所等构成的市场体系,但市场的快速发展却带来扭曲:局部性的膨胀挤压了其他部分的成长空间,整个市场乱象丛生。

  从微观层面看,中国艺术市场缺乏产业支撑:艺术品鉴定、评估、确权等市场环节缺失;从国家的层面看,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政府的管理比较分散,包括税收、财政支持等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行业管理缺失。要落实战略层面的决心,协调难度很大。目前,建立以立法为导向的市场监管体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