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市场虚火盛:收藏者忌盲目跟风

2013年02月24日 08:37   今晚报  

  名家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古代服饰……民间对这些艺术品的收藏热情正在急速升温:众多鉴宝电视节目收视率不俗,身价倍增的藏品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艺术品拍卖屡破纪录,令人们对艺术品投资浮想联翩;到古物市场和拍卖会“淘宝”的人更是熙熙攘攘。但是业内人士指出,艺术品投资行业整体“虚火旺盛”,而且赝品充斥市场,即使专业收藏者都很难分辨真伪,何况那些眼热而冲动的普通人呢?

  炒作盛行 市场虚火

  艺术品收藏为何近年火爆异常?业内人士指出,主要是大量资金涌入和行业炒作“扛价”所致。

  俗语道,盛世藏古董。近年来,收藏被认为是继股票、房地产之后国内最火的投资领域。2004年6月,在北京举办某大型拍卖会上,一件明末清初《花鸟册页》以500万元起拍,最终以2860万元成交。而在5年前,这件拍品在一次拍卖会上的成交价仅为209万元。类似这种身价暴涨的例子多次出现,产生了市场的连锁反应。高回报率让艺术品收藏热连年升温。

  在炒作风盛行之下,有些艺术品的价格被名不副实地标上了天价,令一些作者都感到匪夷所思。有当代知名画家在媒体上公开表示,现在的中国书画拍卖市场已经被炒疯了,有些畸形,其中的利益被“炒家”赚走了。但也有一些作者和拍卖行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据本市拍卖行业资深人士透露,一些拍卖行在捧作者,造成了市场价格虚高的现象。例如有拍卖公司一年中连续将一些名气并不太大的作者的作品起拍价推高,吸引着那些追涨心理的买家。一些“倒儿爷”以及作者请的“托儿”也在拍卖场上推波助澜,结果一些并不出色的艺术品被热炒到非正常状态。而普通投资者并不了解其中内幕,花高价买入后难以出手,如同接到了“击鼓传花”游戏中那最倒霉的一棒,最终承受了经济损失。

  赝品充斥 专家作假

  在火爆的收藏市场中充斥着大量赝品,伪造手段花样翻新,并能以假乱真。据市文物处的专业人士介绍,收藏市场的赝品比例高于7成。

  据悉,在本市和外地很多古玩市场中,造假作旧的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造假、贩假的专业队伍。初级造假手段有“成品出土法”,即选一批造型比较古朴的瓷器浸在盐酸中,待表面发黄,产生裂缝后再埋进土里两三个月使其变得灰暗陈旧;中级造假手段有“插件法”,就是从许多旧物上拆零件,拼成一件古董;高级造假法已经在书画作品运用了电脑激光技术。对于不懂行的普通人来说,难免被商家忽悠上当受骗。

  同时,一些鉴定“专家”不恪守职业操守,以假当真、抬高报价,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有的鉴宝电视节目为满足收视率要求,故意暗示专家报个令收藏者和观众惊喜的高价,结果收藏者拿着节目鉴定和评估证书找到拍卖行时,却被多家拍卖行认为价格虚高,不受理拍卖。还有一些专家把假文物说成是真的,从而收取鉴定费用。据报道,沈阳市一位李姓收藏者的一件瓷器被某博物馆专家鉴定为真品,价值100万元,收藏者为此花去1000多元开了鉴定证书,但这件瓷器经知名专家鉴定实为赝品。一些严重造假的“专家”最终被国家有关部门开除出了鉴定队伍。

  积累知识 理性投资

  在艺术品市场热闹的背后,一些收藏者越来越迷惘。“买的人不懂,懂的人没钱”,业内人士指出了当前这样的现状。

  天津市文物处副研究馆员施俊认为:面对真伪难辨的艺术品文物,很有可能使人血本无归,人们如果遇到鉴定问题要到国家权威部门去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平时丰富自身知识,对艺术品投资一定要慎重出手。

  一些收藏专业人士指出,收藏也是一门学问,无论收藏者选择的哪一个门类,都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艺术修养。事实上,一些短线投资已经受到冲击。有一些曾经被人热炒的“名家、大师”,由于作品风格不鲜明、水准不高,作品价格不可避免地从高位下跌。有些近现代书画作品已经到跌到去年同期价格的三分之一。

  同时一些法律界人士提醒人们:目前许多拍卖行在《拍卖规则》中声明对拍品瑕疵不做任何担保,也就是不保证拍品的真伪。面对一些拍卖法律纠纷,是依据《拍卖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有争议。从当前市场来看,艺术品投资的流通渠道还不够规范。人们在浮躁纷乱的市场环境下,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保持理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