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签名书成新宠:莫言签名单本炒到18万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去年10月,著名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一时洛阳纸贵,而其签名本价格更是暴涨,单本最高被炒作到18万元。由此,签名书的价值被再认识。名人签名本图书因传递着珍贵的友情和与浓郁的文化,而成为名人精神风貌的一种缩影。名家签名图书渐成藏界新宠,白领阶层不妨多加关注。
黄永玉饶宗颐签名本价格仍然偏低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最理想的藏书是有作者的签名或题词,或者曾经被名流占用、使用并留有印迹的书籍。”所谓“一经品题,身价十倍”。
较为常见的签名本是在作者出版新书时举行的“签名售书”仪式里出现的,但藏书界更重视有意思、有价值的早年签名本图书。一本有上款、下款和作者题词的签名本,更是拍卖会上的抢手货,收藏家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签名本当成文物来收藏。
在全国各地的书刊资料拍卖会上,近现代出版物中名家签名图书行情可圈可点。以钱钟书为例,在2009年春季,他签赠的《管锥编增订》、《宋诗选注》分别以4592元、1680元成交。而在2007年,夏承焘著《瞿髯词》以4180元成交,老舍作品《牛天赐传》和《龙须沟》以3520元成交,反映出名家代表作的独特魅力;《狱中二十年》(巴金签名本)则以2200元成交。因为书的品相残次,否则一定会突破万元大关。
“价格依然偏低,像黄永玉、饶宗颐的签名本才千元,民国时期的顶级作品才不过10万元,远不符合本身的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而这也正符合白领阶层的收藏门槛”。广州资深书商胡义成表示,现在占据高位的签名书主要是鲁迅、徐志摩等民国文人的作品。“以鲁迅为例,他的很多签名书都被当做文献资料,被上海等地的鲁迅博物馆买走了,很少在市场流通。”
关山月黎雄才签名画册已可卖出数千元
“广东的藏书文化相比北方差一些,藏书的名家与大家不多,而签名书收藏更没有形成风气,量少得可怜”。胡义成告诉收藏周刊记者,他的书大多都是从北方买来,再卖给北方藏家。
他同时提醒,签名书收藏还没有成为专项,也不应该当做专项来收藏,只能是藏书的一个部分。“签名书收藏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不能过于追逐。而对于司空见惯的明星签名书,更应抱审慎态度。如果纯粹当做兴趣玩,当然可以,但如果想提升品味保证价值,明星签名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胡义成称,签名书最重要的还是名人效应,且最好是文化名人赠给文化名人的书籍,上款、下款、题跋、日期都要齐全。
“价格之所以上不去,就是因为赝品太多,毕竟签名简短,很容易仿造。”在胡义成看来,拍卖行往往会在一批签名书中连带作假,更需谨慎。现在网络书店发达,胡义成同时叮嘱赝品颇多,最好不要出现纠纷,“处理起来相当麻烦”。综合来看,胡义成认为从作家或其家属直接接受签名书最可靠,也最有价值。
“其实名家画册的签名本也很值钱”。胡义成举例称,仅就岭南来看,关山月、黎雄才的早期签名画册已可以卖出数千元的高价。
连线
熊光楷:名家签名是一种历史见证
他在沙场点兵之余酷爱收藏名人签名书,数量已达2000册之巨
“读书之后再藏书,用书筑起黄金(1390.50,12.70,0.92%)屋,胸中就有百万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熊光楷沙场点兵之余,酷爱读书藏书,尤擅收藏名人签名书,数量已达2000册之巨,作者遍及全球政军文化界。
记者:收藏签名书,你看重的,是书,还是签名之人?
熊光楷:从书籍出发,最后还是会回到人。毕竟书是人的精神产物,看书犹如神交,而与写书之人交往,则更有意思。
记者:对书最大的敬意就是谨细阅读,为何要签名呢?
熊光楷:签名才有质感啊,一个人的签名,往往透露着他的很多信息,比如性格气度。而那些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留下来的笔迹,就是历史的一种见证。
记者:你会担心别人说你是附庸风雅吗?
熊光楷:哈哈,不会啊,爱好都是个人的事情。现在做收藏的人,往往看重经济利益,我认为应该看重文化意义,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以收藏书为乐。
记者:有人说,你有那么多人的签名书,和你的身份有关。您怎么看?
熊光楷:我从来没有以上将的身份要求人家签名啊。也许是因为我交往的,大多是军政界人物,所以在这个领域内,得到签名书有所便利。
往事
熊光楷回忆一段与签名书有关的缘分:
百岁周有光[微博]签名依然工整清晰
去年2月20日,我与夫人麦瑞莉来到朝阳门南小街国家语委后面的宿舍楼,拜访周有光老人。
周有光的住房是老式的单元房,书房只有9平方米,摆着一张陈旧的黄漆小书桌,两排简单的书架,还有长沙发和几把椅子。见到我们,坐在小书桌后面的周有光笑着与我们打招呼,同时说:“等一下啊,我戴上助听器”。
107岁的老人,精神那么好,笑容可掬,真是奇迹。
“我们又给您带来了新做的记事贴,还有您喜欢喝的咖啡。”老人很高兴。上世纪40年代,周有光被新华银行派驻到美国工作,养成了喝咖啡、红茶的习惯。其夫人张允和女士在世的时候,夫妇俩每天喝上午茶与下午茶,喝茶的时候都要向对方举杯。古人称赞夫妇相互尊重叫“举案齐眉”,周有光说他们是“举杯齐眉”。
我们向老人请教长寿之道,老人发出乐观爽朗的笑声:“第一呢,我不抽烟、不喝酒,啤酒有时喝点,但在国外啤酒不算酒;第二呢,生活规律;第三呢就是要乐观,胸襟开阔。我的一生中有两段时间比较坎坷,一是抗战时在四川,十年搬了26次家,女儿也病死了;二是文革时下放到宁夏种地。很多人都很难过,我却想,过去只是吃粮食,现在自己种粮食了,也挺好。”
我们拿出《周有光百岁口述》和《静思录》,请老人签名。“我的手有点抖了,写不好。”但他写下的字,笔迹依然清晰工整。签名后,周有光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时钟,看了一下日期,认真仔细地署上“2012-02-20”。“2”的月份前还加上一个“0”,可看出老人严谨的工作习惯,虽然高寿,但思维依然缜密。他还写下“时年107岁”。
■本版综合《藏书·记事·忆人》、《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