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玉雕“工”、“艺”的重要性

2018年03月08日 11:0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玉鱼,战国勾连纹玉鱼 玉鱼,战国勾连纹玉鱼

  “巧夺天工”是对那些传世佳作的形容及赞美,中国古代的玉雕制品也无不透露着那种精美与精巧绝伦的信息。同其他雕刻艺术相比较,因为材质的特性,玉雕制品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圆润、流畅、端庄、精巧、通透等,而其中,圆润、流畅与精巧是最突出的。以上特点,当然在别的工艺美术品种中也不无存在。

  从玉文化的发展史上来看,玉雕制品无论被视为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玉雕作品,充分的说明了在玉雕作品的制作中,工艺应该是占有着相当重要的成分。例如:红山文化玉器、仰韶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龙山文化玉器,一直到春秋、战国、西汉、东汉至明、清的传世佳品,无一不是以工艺的精良、精致为我们后人再现了一种精深的文化脉络,筑就了另一段古史,这就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玉文史。

  “工”的优劣,决定了“艺”的成败,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一个琢字道出了其工艺的主导性,没有“工”,就无“:艺”,没有“工”,就无从谈“艺”就雕琢而言,“工”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然而,“琢”要琢多少,没有定论,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一定要琢。至于工艺的繁简,多寡,不是绝对的,没有什么数据分别、比例区分,而是因材而异,因人而异。

  相对而言,它没有一个标准,更不可能有定律,因生活和思想的复杂、多变,同时也为了满足、丰富人与社会的多种需求,工艺的表现手法、方式同样也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复杂性,而绝非单一的、片面的。届时工艺的繁简精细程度,最后所揭露的艺术的思想主题,文化内涵,均反映出琢玉人自身的技艺、学识、修养等综合素质,以及对材质,包括形态、色泽、质地的充分合理的运用。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工艺的实施方能表现与展示出来。

  因此,在玉雕制作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工”,而是要更加强。只注重表现材质,而忽略思想、观念主题的制作,这类制作是浮浅的,因缺少琢磨而无从推敲,生命力不强,或根本没有生命力,不值得提倡。

  “艺”是需要人“工”后天不断的加强充实,才得以完成实现,而不是简单的再现。那些大自然造就的一些形态优美、造型奇特的石木等等,所谓鬼斧神工,它们也有“工”,是自然赋予的“工”,它们经过漫长且精雕细琢的岁月,由时光将其一点点雕琢而成型。这里面依然是“工”不可设。试想故宫博物院历代藏品没有了那种精致精巧的工艺,还值得流芳百世吗?

  艺术作品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它承载了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信息。它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象征,没有人的智慧劳作,艺术何以产生?

  艺术再现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简单的工艺难以满足深厚的艺术需求,文化思潮也不应该倾向于回归原始,一味的追求物质感观,追求表象,工艺必将淡化,而缺少精致、精细的玉雕制品,将难以承载社会文明与人类文化的信息。

  从观赏的角度来讲,玉雕作品或工艺品可分为多种形式,一种是经雕琢的,主题明确,一目了然,谁看了都明白,表现的是什么东四,什么题材,什么是思想,惟工艺帮助我们解决了观赏与理解的问题第二种是未经雕琢的,自然形成材质,原材料本身无需任何琢工,即可成为理想的收藏品、观赏品,有形象的、有抽象的,此类品种大多主题不明确,给人以不确定的因素较多,透露着物种原始的韵味。

  第三种是那些经雕琢的,且形制抽象、造型奇特、纹饰神秘的制品,运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意识。如前所述由于此类作品形制的随意性和含义的不确定性,它给人们的观念、思维造成不同的联想,产生多种理解。形式不同,内涵不同,形式相同,内涵也不可同,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一个人也可生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时间、地点,同样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些都因视角不同,理念不同,结论不同。可让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人云亦云,无所定向,艺术的倾向性不明确,思想性不强,艺术观念模糊,因为工艺的缺失,所以,抽象的东四是有局限的,揭示艺术观念浅显不明,感观不强烈,感受不深刻,欣赏的程度、范围有限。

  还是从“玉不琢,不成器”谈起,这个琢字,我以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雕琢,用手工琢,二是思想,用思想琢。我们常说的“琢磨琢磨”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做到了这两点的结合,并通过对一块玉石原料的反复思索、推敲,施以精湛的工艺,玉雕作品的艺术性方有可能充分展现出来。

  我们再从相对的观念来看,“琢”字相对而琢,雕者琢,观者琢,在这里琢字不光是针对雕琢者一方面的问题了,而成了雕者与观者的心灵互动,双方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一切的一切是有着精美、精湛工艺的优秀的玉雕作品才能达到。“艺”因“工”而现,“工”赋予“艺”灵感,工艺相互结合推动艺术创作。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发展历史均表现出同一个规律,玉文化的发展史也不例外。

  来源:玉满斋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