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她走下神坛

2017年09月01日 16: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许多人分不清玉、翡翠、石头之间的关系。若问他们:你觉得什么是玉?他们可能挠着后脑勺告诉你:玉就是CCTV纪录频道中“挖墓节目”经常能挖出来的东西,是古装剧里常出现的道具,或者,玉就是在商场一楼与化妆品专柜平分天下、熠熠争辉的贵重物品。

  说到底,很多人对玉的印象是零碎、散乱的,玉和他们的生活、心灵都是有距离的。因为不甚了解却又知道它贵重,于是“玉”成了被很多人一边困惑一边供奉在意识神坛上的神秘存在。

  可是看看古人怎么定义玉呢?《说文》记载:“玉,石之美者。”在古人眼中,玉一点也不神秘,就是美丽的石头。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玉了,因为玉石坚硬,所以被打磨成锋利的砍砸器、刮削器,用来狩猎、割肉、切分食物,非常顺手。今天的我们,会觉得自家的菜刀很神秘吗?不会。所以古人一开始就不觉得玉神秘,玉只是非常好用的生产工具。

  在任何一种动物团体中,好东西总是会被更强大的、占有统治权的少数个体“私有化”。人类属于灵长动物,也逃不过这种自然规律。于是很自然地,进入夏商周阶级社会后,玉很快被王室和贵族们垄断,被用于神化他们的统治地位、标榜他们的高贵血统。并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玉本身社会作用的改变,被人们精细加工和打磨后的玉已经可以以“器”相称,正式以精美的面目走入了中国历史。

  在“家天下”社会的早期,玉器的风格可以这样概括:第一,在大形上还保留着生产工具的影子,比如玉璜很像弯刀,玉圭很像铲子,玉琮近似磨盘。第二,纹饰主要由令人类惧怕的猛兽和五谷的颗粒抽象转化而来,比如兽面纹、榖纹,前者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困惑和敬畏,后者则体现了人们“能收获很多粮食,顿顿吃饱”的朴素心愿。

  可以说,当时的人们把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都刻画在玉器上,在国家重要仪典中用来向天地致礼,玉器就是他们常见生产工具的模型,是他们试图跟宇宙、神明沟通时的备忘录。

  那时人们相信玉器能将他们的祈愿传达给上天,就如同今人相信电脑网络能将一份文档从北京传到上海。但唯一的区别的是,今天我们如果在上海接到了北京发来的文档,会很快告知对方自己收到了,但老天不会即时回应古人说,你们求雨啊,好的我知道了,明天就下。所以古人许完愿心里可能有隐隐的不安,尤其是作为主持许愿的君王,更担心老天不给自己这个面子,那么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就会下跌。于是古人要给这种“传达”赋予一系列繁琐的仪式,还用上钟鼓,把动静闹大点,人为营造神秘庄严的气氛,以震慑百姓。

  但这种“视玉如神”的集体意识在后来孔老夫子“玉有五德说”的指引下很快华丽转身,进化为“德玉文化”。这件事乍一看挺神奇的,孔子本人很喜欢玉,就给玉总结出“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然后居然立刻被全社会所认同!今天要是有人说,我特别喜欢钻石,它象征着“高富帅白美”,那你一定会被网友骂死。但古代国人却整齐划一、心甘情愿地承认玉是如此的美,甚至能美出五种精神力量。我想这其中根源恰恰在于中国古人使用玉的历史源远流长、由来已久,与玉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在人们心中,玉从来就是亲切的。

  玉石终究又是稀有的,那么在加工礼器过程中被切割下的余料当然舍不得抛弃,更何况玉石又那么美,正好,可以做成饰品嘛——最早的玉饰一定是这样来的。

  因为是佩戴在身边时时欣赏的爱物,形制上减免了庄严肃穆之气,多了些圆融秀美的元素,比如玉璧、玉环皆是圆圆的一圈,以细密的流线刻出蒲纹、云纹等优美纹饰,可用绳子穿系,垂于腰际,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孔子“玉德说”的流传又让这种佩玉的爱好锦上添花,别有雅意,于是后世的文人君子,即便不算贵族,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都会弄块“无故不去身”的玉饰以示自己品行的清贵、脱俗,而且还要代代相传。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王朝更迭,兴衰轮回,生产力的每一次提高都可能将一些生产工具或者生活用品筛出时光的长河,比如青铜器在东汉就渐渐绝迹,比如瓷器的烧造令陶器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玉器却从未被取代,反而越做越精美,其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可作国家重宝,可作“潮流饰品”,可作富贵人家的生活用品,可作艺术摆件,可作信物传情达意……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似乎再找不出任何一种材质可以像玉石这样广泛的覆盖在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也促成了中国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观所熟识的每一位玉雕大师都由衷的希求中国玉文化能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传播,他们也常常在玉雕界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不断呼吁。被反复提及的“传播中国玉文化”在一些外界人眼中似乎是假大空的套话,而其实真正经历了从不懂玉到热爱玉的心路历程的人却特别能理解这句口号背后真挚的情感。看到有些佩戴着玉石却仅仅把它当做护身符的朋友,往往令人有着难以言说的心焦和惋惜,就如同看见有些人的家用电脑开通了网络却只用来QQ聊天一样,特别想告诉他们,还有更庞大的网络资源你可以享受,那块小小的玉石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是一份可贵的精神享受。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都理解认可了这一点,将玉石视作温暖可亲的朋友,那么“传播中国玉文化”就不再是少数行业内人士的理想,它将变为一种特别通俗的事实——大家都懂玉、爱玉。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玉文化玉石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