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如意”

2017年09月20日 09:3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玉如意这一玉石形象是古代玉器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各式各样的玉如意依然是人们的挚爱之物,在家中摆放一件这样的玉石饰品,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也总少不了一句:万事如意、吉祥如意……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在中国古代,帝王、豪族、文士、高僧等都有执握如意的习惯。到了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如意”在宫廷中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无论是皇帝登基、生日寿宴、后宫礼仪、外邦往来都不乏各色“如意”的身影。如意,俨然成为了一切美好的象征。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汉族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如意”用料广泛,金、玉、象牙、木都是常见材料。在玉如意的选材中,所选择的材料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温润的和田玉,碧玉,翡翠等,在玉如意的表面上可以发现很多代表吉祥如意的形象,或是动物,或是植物,或是童子等,作为摆件的玉如意会比手持的玉如意大件,这样的摆件既大气,又不失玲珑精巧,加上雕刻师精湛的雕刻手法,流畅的线条将玉如意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玉如意不论是送好友还是居家摆设都是很好的选择。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玉如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