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郎力军访谈

2018年01月08日 15: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郎力军,上海人,海派玉雕名家。毕业于海派玉雕“黄埔军校”—上海玉雕厂工业中学,后进入上海玉雕厂炉瓶车间担任高级技师。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营玉雕厂相继改制,他从玉雕厂出来之后,从创作逐渐转型到经营,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吴灶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吴灶发跟着您做学徒多少年,您怎么看他的成长变化?

  他跟着我学习锻炼了十一年。虽然后来他独立了,但我们之间的师徒关系一直保持着。在那十一年当中,首先他自己很认真、很刻苦,平时我跟他讲的他比较用心,能听进去。我跟他讲,学玉雕必须要把美术学好,必须坚持手绘设计稿。这个过程很枯燥,而且刚开始肯定画不好,但两年、三年以后再拿出来看就会比较有感觉。他很听话,也很努力,能一直坚持画画,其他徒弟就做得不如他。再一个,小吴也很虚心好学,有不懂的东西就主动问我,包括我周围很多做玉雕的朋友也是他的师父,比如袁师父。当时袁师父有很多作品,外边看不到,正好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吴看到了,感觉很喜欢,他就往这方面去学习。现在做花鸟,袁师父对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主要是教他做器皿,这个是比较扎实的基础,做玉雕把器皿做好了,应该任何其他东西都不会做得很差。刘忠荣、易少勇、翟倚卫他们都是从做器皿转型过来的,现在都做得很好。

  他从您那里独立出来后一直做花鸟玉雕,您对他选择这个题材,还有他的作品是怎么看的?

  以前我是教他做炉瓶,他做得很认真,也做得相当不错,只不过现在我拿不出他以前做过的东西给大家看了。后来他做花鸟,完全是出于他个人的喜爱。他本身成长于婺源的山水田园之间,花、鸟看得比较多,而且我跟他讲,玉雕题材有很多,你只要把一件事情做精就好。在厂里的时候他也尝试做过人物、杂件这些,但是没太多感觉,后来做花鸟就比较有感觉。再就是受袁师父的影响,看到袁师父的作品,一下子启发了他的艺术灵感,花鸟题材越做越精。

  至于他的作品,首先我感觉很有生活气息,其次,他的很多作品做得比较生动,有感染力。其实画画也好,拍电影也好,任何艺术都是这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做得生动,能让人感动,就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

  与很多海派玉雕大师一样,您是上海玉雕厂工业中学毕业的,而吴灶发大师没有像您一样接受过玉雕学校的系统教育,他的玉雕学习成长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您怎么看这里的共性与区别?

  共性只有一个,就是不管走的是哪条路,接受的是什么样的玉雕教育,只要自己足够专注和努力,最终都可以把雕刻的基础掌握得很扎实。但两者的区别很多,而且各有利弊。首先,在玉雕学校学的东西相对来说的确更系统,而且每个人都按照那一套标准学习,基本不会出错,但灵活性不足。毕竟每个人的天资秉性是不一样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自然有快有慢,不同阶段的成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灶发跟着我学习,我可以根据他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他有什么问题也能直接向我反映,很灵活。其次,玉雕工业中学的学习中,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在学校学的知识,最后到工厂去实践了才算完全掌握。灶发的学习过程是一体化的,我觉得这样掌握得会更加牢固。再次,因为当时的玉雕厂是国营的,不愁销路,大家只要按照厂里的要求把东西完成就可以了。灶发那个时候就不一样了,要直接面临市场的考验,那就只能逼着自己想办法去创新。

  作为他的师父,您对他以后创作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期望和建议吗?

  从技术的角度上,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指点他的了,在某些方面他已经超过了我。但是艺术是无止境的,他要继续向上发展,就要想办法突破自己,在花鸟的创作上面有所变化。今天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成功的模式,让人感觉很有感染力,在欣赏的时候,鸟、花卉跟人之间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但艺术创作最怕永远固定在一个模式之中,要想办法在作品中讲更多的故事,讲出更多的精彩,让更多看到的人能够感动,这是我对他将来发展的期许。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师徒之情看得非常之重,郎力军先生和吴灶发之间的师徒情感即是如此。自从在私人玉雕厂结下师徒之缘,十多年间,郎力军先生不仅毫无私藏地传授吴灶发海派玉雕的基本技艺,而且为其另寻名师进行指导,其胸襟之开阔、师德之高尚令人感怀钦佩。而今徒弟“青出于蓝”,依旧默默地支持他,此中情感千纸难言、千金难换。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玉雕访谈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