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吴灶发大师之友崔磊访谈

2018年01月08日 15:3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崔磊,青藤玉舍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特级玉石雕刻大师。

  从朋友的角度来说,你眼中的吴灶发大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认识得太久了,彼此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会了解得更真切一点。他人很好,很厚道,大家在一块儿聊天没什么障碍。这么些年他一直在奋斗,很珍惜别人给他的每一点好处,特别懂得知恩图报。其实对于很多朋友来说,互相帮忙是常有的事,没有必要太介意这些,但是他交朋友会很介意别人对他的付出,总是想着回报。这么多年,摸爬滚打过来,养了一身优良的“毛病”。

  在平时的交往中,你们会经常做一些创作方面的交流吗?

  挺多的,我们经常沟通,经常交流。其实,比交流创作理念和雕刻工艺更为重要的是,你能对着一个人心无芥蒂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且能够得到真切的回应。因为聊这些事情呢,你跟不太懂行的人聊,人家会觉得特乏味,但又要给你面子,又捧着你:“哎呀,大师你说得对!”这些东西只能跟好朋友聊,大家对接得很好,因为我们是认识比较接近的人。我俩找个时间一块儿去聊聊,我站在做人物的角度上看他的东西,他站在他的角度上看我的东西,双方相互交流、倾诉一下。有时候,我们也抄起纸来勾一勾。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在上海,我找不到其他任何一个人,能够拿个笔画着稿大家一块儿聊、一块儿去谈的。而且我在跟其他人交流玉雕的时候特谨慎,我们手艺人之间的谨慎不是说自保的那种谨慎,而是顾忌一旦谈出一个观点、想法来,对方会不会觉得不尊重他?但如果面对灶发,我就敢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这块料,要是我可能想要怎么怎么样,他也没什么顾忌。面对同行,如果关系不到位,说这种话人家可能会不舒服的。

  你和吴灶发大师交往十多年,见证了他的成长过程,对于此你是一个怎样的感受?

  一直在进步!年初我去他那儿看他的东西,又有大的飞跃,我觉得特别好。一是精工细作,这是基本功的东西,没丢;二是作品上,手艺中核心的那些东西确实都在。很早以前,灶发起步的时候,我们做的东西都一样,有很多毛病,但随着努力,慢慢在进步。灶发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了,可以说他已经走在整个玉雕的主流大道上了。同时代跟他一块成长的一些人,有的还是站在自己原来的那个脚印儿里没动,而灶发已经走出去,并且走得很远。

  对于吴灶发大师的创作风格,你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的?

  人做东西都是跟着性格走的。我这人就是比较闹,比较喧,所以我做东西就会刚烈、奔放一点。灶发跟我性格不一样,他幼年的时候,是山水田园的生活状态,所以他对大自然的感受要比我们深刻得多。不开玩笑地说,要是做电线杆我肯定比他做得好,因为我从小爬电线杆。我跟他一块儿去婺源一看,这地儿真好,景色也好,空气也好,绿油油的全是自然状态。他从小就在那种状态下生存,最贴近他的就是花卉植物、家禽动物,所以他做的那些花卉的写实感都特别好,植物的姿态把握比较自然舒展,看上去很漂亮。其实手艺很简单,我们不要把它想得多么神秘深奥,你能把大自然最美好的东西搁在这儿,靠着双手去把它尽量细致地复原出来,就很伟大了。

  对于吴灶发大师在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我们这代人的年龄,可以说是刚刚走入成熟期,还处在一个爬坡上升的阶段。大家都是做玉雕的,谁在这件事上用心,谁就一定会在这件事情上受益。吴灶发可以牺牲休息的时间来工作,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上,自然就比别人优秀。我觉得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某个五年,是非常重要的。这五年你憋足一口劲翻过这堵高墙,你就伟大了,翻不过去,那就这样了。而灶发属于扒在墙上准备翻过去的那个人,未来五年还是有一个台阶要上,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花卉领域里边,年轻这一代值得关注的不多,灶发算是一个,我觉得他未来很有作为,像他这样专注的人也没有理由不成功。

  孤独是玉雕人的生活常态,但在这个圈子里,每个玉雕人也一定会有一两个可以在精神上交流、在业务上合作的挚友。伯乐可期,伯牙难遇,十多年的友谊让崔磊与吴灶发成为彼此唯一可以畅谈琢玉之道的促膝之交。两人年纪相仿,同行同辈,又有大体相近的观念意识,所以崔磊能够从常人无法企及的角度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吴灶发。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