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言——陆华访谈

2018年01月08日 15:3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陆华,海派玉雕特级大师,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古玩城联盟秘书长,《上海商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主编,《中国玉雕艺术代表人物》丛书主编,《海派艺术大家》丛书主编。

  你和吴大师是怎么认识的?

  其实我跟灶发应该是属于师叔和徒弟的关系。他的师父是我在上海玉雕厂的同辈,只是后来我先后做了画画、报纸和杂志采编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再继续从事玉雕。大概在七八年前,我在写第一本海派玉雕大师图书的时候,认识了灶发。当时灶发还比较年轻,正好也是整个玉雕产业刚刚兴起的时候。那时候我开始慢慢梳理海派玉雕的人物,发现灶发还是蛮有成就的,就把他编进了这本书,他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因为采访,我跟灶发就有了联系,然后我慢慢了解有关他的玉雕经历、玉雕实践,就这样认识了。

  你当时是按照怎样的定义将吴大师划归在海派玉雕之列的?

  当时出书看似偶然,现在看也蛮必然的,但在当时并没有梳理海派玉雕这么宏大的理想。“海派”无论戏剧也好,绘画也好,玉雕也好,它的特点就是在上海发生的艺术流派,但不限于上海人,不限于上海的地域文化,它一定是一个综合、融合的文化。海派玉雕也是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以在上海发生的,以玉雕为主体的,包含全国各地来的在上海创作的一个群体。可能因为我是玉石雕刻厂出来的,当时搜罗的范围只限制在上海玉石雕刻厂的那一批大师和大师的徒弟。这个范围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些局限,但还算代表了主流。

  按照当时的想法,以萧海春为第一代的话,洪新华、郎力军就是第二代,第三代就是灶发他们,应该是这么理解的。

  在海派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你如何看待吴大师今天取得的成就?

  海派玉雕的前提是它一定是有艺术传承的,也一定是由海派玉雕的教育体系教出来的。灶发正好赶上那个玉雕厂从国营走向私营的年代,接受了这套教育体系。他在跟郎师傅学的时候,学的不光是炉瓶,人物、杂件也会做,而花鸟则是他现在主攻的方向,从题材上来说,相对还是比较系统的。而且他在学习的时候很刻苦,别人都休息了,只有他每天晚上会留下来画活。他为了买一本书会跑很远很远,为了学一个东西会乐此不疲地去研究,功底很扎实。海派是个大熔炉,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在艺术上,灶发一方面会本能地把他的生活经历带进来,把他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带进来,所以他会做出《五子登科》这种很有情感,而且很饱满、很自然的乡土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结合了这次玉雕发展高峰期红皮白肉的概念,把材质的特点和他的那种真实、自然、情感饱满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多做花鸟的人,或者纯粹仿古,或者照搬传统题材、工艺,但灶发完全是把他个人生活的阅历和他对事物的真实看法表现出来了。在他这个年龄段里,灶发的功底扎实,作品做得好,自然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从你写那本书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你怎么看他这八年的成长?

  首先灶发人没变,这很不容易。有人成为大师以后很自傲,当然玉雕历史上从来没有碰到这么好的时候,作为一个现代玉雕大师有点傲气也正常,但是他没有。他的本质很朴实,既尊重师父,又跟朋友关系很好。还有一点就是他一直在坚持走花鸟这条路,而且很努力地在探索创作。所以,他在作品风格上虽然有发展、有变化,但不是突兀的,也不是跨度很大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和艺术上的探索,他的创作由之前的稚拙纯朴,慢慢地增加了一些唯美的元素。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他对美的认识自然会不断提升,而今天整个中国社会也是如此。他的艺术主脉是对自然乡土的情感,但也会对古代题材进行挖掘,从传统里面去寻找一些经典的东西;也会从美的方面进行提升,在设计构图、用料方面,大量吸取绘画,尤其是宋代花鸟工笔绘画的艺术形式。我希望他能一直坚持花鸟这个题材,在这个题材上去探索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八千年的玉雕史,其中自然不乏佼佼者,但能被人说出名字的寥寥无几,说到底是因为位卑而缺乏时代的关注和记录。因为陆华先生编著的《海派玉雕大师名家》一书,吴灶发第一次正式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陆华先生也因此成了他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引路人,一直以诚诫箴言影响着他的创作。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玉雕大师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