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然《佛光普照》作品赏析

2018年01月15日 10:4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在手工艺作品中佛教文化题材是倍受大众青睐和关注的,一是佛教文化在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崇高的信仰和膜拜基础;二是作者匠心独运利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奇妙的构思,将《五方佛》与书法这一国粹巧妙的统一在了作品之中,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敬畏之情和对佛教的虔诚之心。

  作者通过采用自然中最具灵气的水晶球来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怀的艺术载体,向世人展示一种“圆满”心愿,而“圆满”又是宗教、灵修、科学、哲学及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有“有球必应”的民间情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600部《大般若经》的精髓,是佛家每日必修之课,作者运用精湛娴熟的雕刻技艺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真、行、隶、篆四种书法艺术以及藏文转写梵文书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用楷书代表南方、行书代表西方、隶书代表北方、篆书代表东方以及藏文转写梵文代表中央,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对传统艺术的驾驭能力。整个作品表现的法度严谨而不呆滞,线条工稳而不流俗。既表现了工艺工整之美又将传统书法的起始转折、笔韵行气体现地淋漓尽致。使世人从中感受到佛光普照的宏福也领略到书法艺术的无言之美。一件好的艺术品具有无限张力,其内涵是很耐人寻味的。作者的思想是在“慧眼识珠”的智者眼里得以升华的,能否得知其中三昧还是依赖世人的慧眼。 

  相关链接:

  1、五方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又名卢舍那佛,也称为大日如来,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大日如来有三身相,名为法、报、应三身。称其体依法界真理而住的为法身,名毗卢遮那佛;称其身相圆满庄严的为报身,名卢舍那佛;称其为度娑婆众生,现身秽土的为应化身,名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除示现广博光明法身外,更现庄严之华藏世界,以示深广无穷之法界,含藏无量微尘数世界,如无边海。

  东方阿閦佛,又名不动佛或不动如来,代表觉性。嗔怒为贪、嗔、痴三毒之一,能出生一切不安稳性恶行。唯有无嗔,始能面对逆境而不起害心,不生退意。不动佛以无嗔法门度众生,特以妙喜世界接引众生。妙喜净土,乃不动佛为修行人而设的理想佛国,只待众生发愿,修善往生。

  南方宝生佛,为金刚界曼荼罗五智如来之一,代表福德,能出生福智万行之宝,以济众生,因而得名。宝生佛不特彰显福聚之德,更代表如来一切智中之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表征诸佛了悟所谓阶层高下之分,不过是事相表象,因缘假合。须知万物理体皆一,空无自性,更无自他。一切众生原是法性平等,只为执于尘境,起人、我相,迷而不觉。诸佛以智观自、他、众生本悉皆平等,发起“同体大悲"之心,慈悯拔苦。宝生佛平等施福,令一切众生,皆修福慧至功德圆满。众生若能体察佛之慈悲用心,依法修行,能积聚无边胜福,以此福德,启发自心,觉了万法平等,无人无我,究竟清净。

  西方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代表智慧。阿弥陀意为无量。阿弥陀佛成佛前,曾作法藏比丘,立四十八愿,其中愿光、寿无有限量,如: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密教经典以阿弥陀佛为五智如来之一,表妙观察智,谓阿弥陀佛能说诸妙法,断众生疑妄,令入正定。极乐世界,亦名正定。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之处,黄金为地,庄严阶阁,七宝池中,八功德水,四色莲花,香洁盈满,天乐常鸣,杂色众鸟,行树罗网,皆出法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极乐国土,让众生安于修行之乐土。得生其中者,皆自在无苦,于法乐梵音中,谛悟大乘妙理,发无上道心,永不退转。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凡十方众生,闻其名号,欲生其国者,若能至心信乐,称名观想,乃至临终十念,于命终时,必得佛与圣众,示现接引,生极乐国。

  北方不空成就佛,属金刚界曼荼罗五智如来之一,代表事业。不空成就佛,以德立名,不空成就如来,以大慈方便,令众生舍除懈怠贪欲,得大精进,成就菩提,故名。不空成就佛于五智如来中,代表成所作智。佛德圆满,菩提正觉时,眼、耳、鼻、舌、身等妄识转为无烦恼净智,名所作智。不空成就如来证得成所作智,流出智光普照十方世界,令一切众生无懈无倦,菩提道业精进,以至种种化益善行,无不成就。

  供奉、修行五方佛不仅可以清净人心的五毒(贪、嗔、痴、慢、疑),将五蕴转五种智慧外,并能成就息、增、怀、诛四种事业,以达平息灾难、增加智慧、福寿、财宝、具爱心、关怀他人、降伏魔障等功德。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2],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3]。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3、水晶球

  水晶球的球形体本身就是代表一种“圆满”,而“圆满”是所有宗教、灵修、科学、哲学及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些人也喜称它为“有球必应”。而圆圆满满,又具超强能量的水晶球,很自然成为圣品、供品。

  4、关于底座----坛城

  聚集佛菩萨的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都可以称之为曼荼罗----即坛城。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