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忠:妙手雕琢玉无暇形神兼备意境深

2018年01月22日 09: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玉、纯洁温润,以其特殊的质地和与众不同的美感,深受中国人的崇尚和喜爱。玉雕是玉文化的一个延伸和升华。玉雕是用天然玉材雕刻,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后用玉雕工具由表及里的雕刻去其槽粕留其精华,使之成为具有收藏价值、审美意义的艺术品。玉雕创作是把创作者的设计理念和雕刻技艺在玉石上完美的结合起来,使之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的艺术。我从事玉雕行业已经19年,根据长期的认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玉雕创作观,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论述和探讨,希望和从事玉雕的同行互相学习、交流。

  好玉质加好皮色如锦上添花

  选料不仅是玉雕工艺的首道程序,而且还考验玉雕师的功力。应该说,我对材料的选择是相当苛刻的,所选用的原料必须是和田玉,且多为籽料,因为如果用青海料或者俄料都出不了和田玉那种沉稳的效果,一样费工时,但不讨好。一般来说,拿到原材料后,首先要仔细观察,看玉的纯净度、有无杂质;其次,看是否有裂纹;在开矿过程中容易造成内裂,而从玉石外面看不到,雕刻到里面才发现就得不偿失了。

  古人强调“首德次符”,我对于皮色的态度亦是如此,玉料的优劣关键是玉质,皮色其次。古有记述“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猪脂、黑如纯漆”,这样的皮色固然是好的,若玉质差,这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此好玉质加上好皮色才能锦上添花。

  总的来说,选择和田籽料,我要求品质要好:有白度、细度、油润度,有皮子的话成色一定要老气。但是我心目中的好料并不是没有瑕疵的料,要知道在自然界中“白玉无瑕”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那些有脏、有裂、有浆、有口的玉料,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雕琢之后,达到“无暇”一般的完美,这才能体现出玉雕师的价值。

  因材施艺突出玉质美

  汉代《说文解字》中有:“玉,石之美者,色晶莹,璀璨、坚实、扣之有声,触之温润”的记载。自然生成的事物具有本质美,是一种天然的美感,这也是玉雕得天独厚的优点。玉雕作品最大限度地表现玉质美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做玉之人先要学会看玉、识玉,在玉雕师想要挖脏去绺,突出玉石之美前,首先就是审玉。

  审玉是玉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玉雕艺人通过实践得出“一相抵九玉”的名言,值得我们继承和实践,雕琢之前要反复斟酌、仔细观察玉料,避免玉料浪费。每一块玉都有独特的性质,无论形状、颜色、大小、透明度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审玉就是发现玉石本身的优点再充分利用,摒弃缺点或是将缺点精心设计转化成优点。审玉须从各个角度反复的审查,做到“量料取材”、“因材施艺”。俗语说“长铁匠、短木匠、凑凑合合是玉匠”反映出玉石雕刻只能根据玉料来造型。

  天然玉料的本质美和作品创作空间往往产生矛盾,古语有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就需要择其优者而选之,在雕琢过程中,既不能过分爱惜玉材,也不能完全沉溺于创作中,要通过创作更好的利用材质,把两者完美结合。著名玉雕大师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次料可伤其料、其形,而高档料却不可伤料要保其质”。

  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好的玉雕作品不仅要呈现出玉的材质美,还要通过设计强化玉雕作品的美学价值,要形神兼顾,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神韵和内容都缺一不可。

  我认为中国玉雕作品的主要特点是象征性,然后是它的造型艺术性。玉雕的这种独特的特点,使得它能够在多种元素并存的中国受到很多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如何选择题材,不仅把选料的“形”提升和升华,而且能够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其中,进而,使其达到神形兼备。把玉背后这种独特的转统基因考虑进去,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玉雕工作者,在进行玉的创作过程中,应该把眼前的原材料进行“形”和“神”的分析。“形”,就是要对创作的原材料进行在整体效果上的规划和升华。利用材料当前的各种形态,色泽,质地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不仅,使其细节生动惟妙惟肖。而且,在整体效果上浑然一体,犹如天工所筑。“神”,即作品所表达的一种意境。可能每一个赏析者,对于同一件作品,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作者自己一定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那种作品所要包含的文化,情感融入其中。这样,作品才能具有灵性,才能使得一个没有生命的玉雕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玉的“神”。

  我参加2009年天工奖评选获得金奖的作品《金色池塘》,其题材来自于玉石材料的形态和质地。该作品的原料具有一种很强的水墨画的味道,其皮色是金灿灿的,犹如秋天的荷叶。根据原料的这种特性,我将它设计成秋天夕阳下池塘边的美景:一只优美的白鹭在金色的荷叶旁觅食,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而远处飞来一只小鸟在太湖石上栖息。整块作品浑然一体,表现了和平盛事下的美好生活。从该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件好的作品的创意,需要作者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在选择题材的时候懂得如何利用材料的形体,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作品所要表达的“神”当中。

  除了花鸟题材外,我比较偏爱的是人物题材,尤其是佛、财神等传统的吉祥题材。玉石本身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认为它更适合雕刻传统题材,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而吉祥的寓意在任何时代都是广受欢迎的。因此,可以说吉祥题材的玉雕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与“神”,它将在我们手中得到延伸和发展,并给予其新的诠释。在我近几年的创作中,正在有意识地把人物与动物以及花鸟结合起来。创作玉雕作品,景物的衬托作用不可忽视,不仅使作品构图更饱满,还能与作品的主体一起表现美好吉祥的寓意,体现了传统文化也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更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我的作品追求主体和陪衬过渡自然、协调。以我的另一件作品《其乐融融》为例,乐佛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皆大欢喜,作品中乐佛的顶部有一只调皮的红脸小猴在逗佛,逗的佛是开怀大笑,正所谓“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猴子的顽皮与乐佛的神韵,共同创造出了一种和谐之美。

  料好工精追求“素、雅、巧、净”

  玉器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工艺艺术品种,就是因为它是用玉材雕琢而成的,因而玉材如玉器的血肉,是展现玉质美和艺术形象的基础及载体。工艺手法和造型就像玉器的骨骼和形骸,是使玉材成为玉器及表现艺术神韵的手段。再好的玉材,不经雕琢都不会充分展示出其玉质美,更无玉雕艺术美可言。

  工艺鄙陋的玉雕作品在市场上层出不穷,大都是因为对和田玉的历史、文化内涵所知甚少。有些藏家坚持“好玉不雕”,这是相对于质地、形状、色泽、皮子和重量都好的“五好料”而言的,这种属于“天工开物”的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块上乘的玉石若是没有极好的设计构思、高超的雕刻技艺,宁愿不做也不要暴殄天物。因此,玉雕作品无论大小和价值高低,好料加精工方可传世。

  好料加好艺才能做出好的玉雕作品,对于好料的理解,前文已有叙述。下面说一下雕刻的技艺。玉雕师的活要干净利落,刻出的线条要干练、流畅,表现的对象要刻出神采、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寓意,不能匠气,作品要有格调。在我的玉雕创作中,可以浓缩为四个字——素、雅、巧、净。

  所谓素:是指简洁朴实而不繁琐。优秀的玉雕作品一定记技艺非凡,为避免弄巧成拙要不要过分卖弄技艺。在《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中,清高宗乾隆对玉雕作品表达了这样的审美观:“吴中玉工爱惜玉材,每就其形似制为新样,以质重可获厚利,意谓见巧而转近于俗”、“多加刻镂不免失之机巧”……他认为既不能完全的就材保料,也不能过分的追求工艺的精细。雅:不仅指作品格调高雅,关键是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五千年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作品还表现出当代人们火热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巧:为人之灵气,创意大胆,构思奇巧,雕刻技艺精巧,巧夺天工。同时巧,也为天之造化,利用玉石的天然皮色来做俏色,以保留玉料独特的天然美感,把传统题材的静和现在立体的动感结合起来,动静结合、浑然天成,更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净:首先是指对玉材的遮瑕掩瑜,玉料上的脏、绺、裂、浆要去得干净,给人以“无暇”的完美感觉;其次在做俏色的时候,要懂得取舍,不要“为色而色” ,从而在观众心中产生牵强感和画蛇添足之感;另外,净还指作品线条的柔和,在这一点上我主要借鉴了琉璃作品,我喜欢它线条的柔软度和饱满度。因此在创作玉雕作品时,我力求圆润饱满,无论把件还是挂件,不仅是手感上还有精神上在盘玩时能给人舒适的感受,“素、雅、巧、净”,这便是我对和田玉工艺孜孜不倦的追求。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玉雕王金忠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