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喜:师古创新 继往开来

2018年02月02日 10:4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师古创新 继往开来

  ——苏邦玉雕传承与发展中的创新方法论浅谈

  作者:蒋喜

  核心提示:

  自明代以来,苏州玉雕界名家辈出,尤以陆子冈为代表,开一派宗风,而使得苏邦玉雕独领风骚数百年。

  时至今日,各帮各派的玉雕都面临着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课题。但在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免出现创新乏力,抄袭模仿等现象多有发生,亦或薄古厚今,只重其形不重其意,此种状态严重阻碍了玉雕业的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排除外部客观因素的干扰,主要还是玉雕工作者缺乏一套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笔者结合30多年的玉雕实践,从自身的角度再论师古而不泥古,厚重而不沉重的玉雕发展理念,并将个人在作品创新中的经验及探索总结成文,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是条割不断的河

  玉雕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便是一条延绵不断的长河,更多是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不师古”就很难谈“不泥古”。

  师古,首先要学习前人的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跟随我的师傅们等前辈老艺人学艺。其中玉雕“马踏飞燕”

图《马踏飞燕》图《马踏飞燕》

  便是在玉雕厂里学徒时做的。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最早的启蒙并对玉雕逐步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同时也领悟了他们的从业精神和各具风格的琢玉技艺。

  笔者认为玉料是没有朝代之分和本身的思想内涵的。从艺术的角度将,我更喜欢高古玉器所呈现的视觉感受和人文思想,对于我来说,所要寻求的是玉石之中的刚柔相济的和谐之美、礼乐之美,“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追求的是一种人的内心的和谐,也正是我所寻求的境界。从这个角度讲,当代的玉雕从业者,在继承传承技法的基础上,更应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地学习和了解。

  比如,常见的玉雕题材汉翁仲,更多是上下一致笔直的外形,而我的处理方式却略有不同。本作品是通过对翁仲“解读”的基础上,在造型和线条上进行“优化式”的呈现。作品采用“汉八刀”的刻法,将古代玉雕元素融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用古代的刀法结合现代的玉雕工艺,雕出“古韵今风”的当代玉雕作品,努力将一系列柔静超脱、典雅清新、简约唯美的翁仲新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图《翁仲》图《翁仲》

  “师古”而不“泥古”,以前人为师,学习前人优秀的东西,来提高自己现有的水平,创作出具有当代风格的玉雕作品,这是我在三十多年的玉雕生涯中最为宝贵的经验,也是此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读懂古人,读懂古玉

  创新并不意味着仅仅是与众不同的单方展示,呈现给大家的应该是将自身吸收了的丰富营养融入其中的精良之作,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极具精美表现力的佳作。师古的重要性由此便体现了出来,然而师古,最为主要的是体悟到古人通过玉石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内涵,读懂古代玉雕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

  如何做到“师古”呢?

  “师古”玉雕时,照搬只是一种特殊需要的复制。因为不是所有的古玉器是都是完美的,在质量上也有参差不齐。对于古代玉器,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读它,只有读懂了,才能够扬长避短地将其在设计、造型、纹饰、做工等方面的“长短”分辨出来,再把美好的部分传承下来,并努力加以正确运用,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能称为是当代“师古”的佳作。

  因此传承不能一味的模仿,不是追求形,而是讲究神,形似而神不似,就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师古”。

  努力读懂古代玉雕的创意与设计,用古代玉雕的表现元素融入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标准,用古代的刀法结合现代的工艺,雕出“古韵今风”的当代作品,就是我追求的风格所在。古今辟邪、翁仲、八刀蝉等设计和雕刻的“变化”,是“神似”的另一种新表述,“龙凤对牌系列”“薄胎品茗茶具”的与众不同也正是我在传承与创新这一命题中的新理解。         

图 《龙凤对牌系列-天地之好》图 《龙凤对牌系列-天地之好》
2011“天工奖”银奖作品《薄胎茶具》2011“天工奖”银奖作品《薄胎茶具》

  我们大家都在“师古”,也都在努力地不“泥古”,并竭力地去“创新”。这条路我也会一直走下去,为“度物象而取其真”而不断地努力。

  三、发掘失传的玉雕技艺

  如果工艺的遗失或者传承发生了断裂,就会失去了“师古”的基础。恢复已经失传的制作技艺,实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用古代的技艺去做玉雕,其中就已经将古代的玉雕精神保留在里面了,“游丝毛雕”“斜刀工”“汉八刀”等玉雕技法正是如此。

图《游丝毛雕四灵佩》图《游丝毛雕四灵佩》

  如“游丝毛雕”就是通过这种特殊技法,从另一个角度表述这一特殊的线的艺术特色。它反映了中国人清逸、内含、庄重、典雅的气质。

  现如今因为各种原因这种特殊技法已经很少在使用。然而它在“表情达意”和“量料施艺”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了,因此这种技艺被重新发掘、传承创新和活用。也正是传承了古人技艺的智慧,保留了一种当代能用的好刀法,也是对“师古而不泥古”的再认识。

  四、因材施艺,设计为先

  笔者认为,扬其长避其短,用自身娴熟掌握的特殊技法,虚实相间地创造出更多意会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玉雕设计和雕刻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每一块玉都同时拥有她的美丽和不足之处,那么做何题材,如何设计,怎么去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出现若干个方案,但最终正确的肯定是只有一个,这“一个”一直是我需要坚持不懈,百里挑一,努力寻找的。   

  奇特的玉料,是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看似很差的玉料,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心的雕琢,扬长避短,就会产生变废为宝。等不同寻常的特殊效果。在天然玉料中,质地细腻、颜色均匀、明快,无绺无疵的,毕竟少之又少,但将瑕疵作为色彩或纹饰正确地运用到作品中,往往是神来之笔。能生动体现玉雕名家们巧夺天工的表现能力,大大地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我认为在雕刻这样的巧色作品时,一定要强调“巧”字,不能不舍得“色”,“色”要以“巧”为准,宁可少,也要巧。正如苏州风格玉雕中出现的“素描虚实深浅点刻法”也是异曲同工,但在每件作品中的用量要适度和和谐,能起到表现主题,相得益彰,画龙点睛的效果则更好。

  玉色的运用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却并不容易,我深知这与设计者和制作者的阅历、见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驾驭雕刻技艺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就需要不断的修炼。

  五、推陈出新功夫在玉外

  “师古”不是简单地对古玉的标识进行结构或重构,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包括对历史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它是一种演绎、一种升华。不仅要读懂古玉上的历史痕迹与文化信息,还要恰当地使用这些,并用创新的方式将其阐释出来。

  对于“古”我觉得不能古的让人看不懂,刻意求“古”,不如无“古”。学古,是学古人的趣味和思想实质,不是学古人的技艺表象。在传承的过程中,我首先努力弄清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怎样,然后努力去达到或超越它,但光传承是不够的,因为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除了需要传承之外,更需要有所创新。

  古代早就提倡创新,早在三百多年前清代著名的画家石涛在论述国画创作时就曾经说过“笔墨当随时代”。玉雕亦更应如此。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勇于创新,这是本人玉雕的必经之路。努力提高技艺的突破和艺术创新的含量,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创意和设计的成份。

  创新主要就是感悟古今共通的东西,并用心地领悟能有所超越的东西,包括它的设计理念,玉雕的精神,还有其中蕴含着的已经很难用文字来表达的魅力,从中寻找他留给我的启迪。同时还要更多地了解现代的时尚,努力掌握现代的审美标准,并努力突出文化的体现和设计、创意的重要性。

  因此,除了研究技艺以外,还要努力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眼界,增强审美能力。我们缺少的也是创新时所需的当代的设计理念、艺术观点。把自己缺的东西补起来,让我们的作品更完善、更完美、更有道和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技艺逐渐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需求,使“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之道越走越宽广。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玉雕蒋喜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