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珠宝:巧夺天工的腰饰

2018年02月06日 22:3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带饰

  元代蒙古族人的服饰是很独特的。男子一般头戴大沿帽,身穿窄袖长袍,腰系革带、金带或玉带,喜欢用美玉制做帽顶、带钩和绦环。无论贵族与平民,男子们都十分注重腰带的装饰。在河南焦作市冯村元墓出土的元代戏曲陶俑,他们身着典型的蒙古人衣饰,腰间系着带有装饰的腰带。

  而蒙古族的贵族们则多用玉带与金带。其中玉带饰以江苏苏州盘门外吴门桥元墓出土的一条最有特色,它除用整齐的块状玉外,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大小不等的异型玉块,都是十分名贵的和田白玉,使整件玉带显得与众不同。在传世品中,还见有用和田玉制做的内容与春水玉器中海东青有关的玉带板的纹圈,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另外还有在江苏无锡一座元代名“钱裕”墓中出土的玉带装饰。它通体镂雕,描绘一只大雁穿行躲藏在飘荡的荷花水草之中,上有一海东青正俯身寻找,十分生动。吉林通化征集到一件蟠璃纹巧色玛瑙带饰板,其花纹图案采用浮雕方法,并利用这块玛瑙的上下两层不同颜色巧作而成,纹饰十分精美。

  这时期,精美的带头仍是腰带上的重要装饰,有金属、玉制及各种半宝石制品。形式繁简不一,有的造成扣式,上缀扣针;有的则不用扣针,而制成一种卡式。在安徽安庆棋盘山元墓出土的一件鎏金铜带头,以铜片对折而成,外表鎏金,两面都有花纹,一面是模压牡丹,一面是平雕的菊花。花纹四周留出边缘,并有内折的“毛口”,以便夹住带鞓,与现在使用的带头十分相像。江苏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一件为锤制而成,呈不规则长方形。有很宽的外边,上饰锯齿圆圈纹。左侧有一小孔,以备束带之用。在这件小小的金带头上,刻着一幅“文王访贤图”。姜子牙端坐于树下凝神垂钓,山后停放着周文王的帷车,同墓出土的一件缠枝花果金饰件,也为锤制镂刻而成,上装饰着高浮雕缠枝花果,花果之间枝叶缠绕,富贵而华丽。这种带饰常为纹饰相同的一组出现,在腰带上作为装饰。而在故宫博物院中还收藏着一件白玉龙首带钩环。它用螭首为钩,腹上镂雕出水芙蓉,背雕荷叶纽,云纹圆扣连有镂雕玉龙,是元代玉饰中极其精巧的一件。

  佩玉

  从北宋时起,社会上兴起了一种金石学,引发了闲散的文人士大夫收藏古董的兴趣。商业经济的发达,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之士大夫收藏玉器的习惯,销售玉器的市场应运而生。当时经营的品种主要是仿古玉与世俗玉。仿古玉是与社会考古之风盛行密切相关的,后者则是人们生活装饰需求的产物。这种风气到了南宋时期则更加盛行。元代基本继承了南宋的玉器业,制玉业较为发达。中央政府在北京、杭州都设立内廷玉作,派专人管理宫廷玉器的生产。制玉名家人才辈出,在北京白云观的道人邱处,因琢玉技艺高超被称为“北京玉业祖师”。

  元代的贵族喜佩玉,并沿袭中原汉民族宫廷中身佩组佩的礼制。现今所能见到的元代大佩实物有江苏苏州盘门外吴门桥元墓出土的两组,由菱形、璜形、长方形及椭圆形等玉片组成的组佩。它们彼此之间以玉珠相连缀,上有金属挂钩以便佩挂在腰带上。明代的宫廷大佩仍然沿用这种形式。

  除佩玉外,身佩香囊等饰物的习俗仍旧沿用。在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的荷花鸳鸯金香囊,由两片金叶锤压成鸡心形,腹部鼓起,中空用以盛放香料,两面均錾刻着吉祥纹样。不仅可以使用,又有极佳的装饰作用。安徽六安县出土的蝴蝶形银香囊也很别致。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玉石珠宝频道公众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