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生辉、雍容华贵的珠宝首饰是每一位王妃首饰盒里的珍爱之物,蕴藏着过往的故事,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一起来开启“王妃的首饰盒”,品读稀世珍宝,追寻它们背后的故事吧。
“咦,这凤妹妹看着好生眼熟啊”
小藩看到这对金凤簪,第一感觉就是在哪见过?哦~~~对了对了,我想起来了,在湖北省博物馆有一对一模一样的“凤姐姐”,出土自湖北梁庄王墓。
同时,这对金凤钗还和彭妃的儿媳益庄王朱厚烨万妃所有的金凤钗完全一样,而且都是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出品,来自同一生产商——宫廷银作局。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同款的金凤簪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老朱家的藩王制了。
明代藩王贵为帝子,终身实行“全包制”,生老病死均朝廷买单。据《大明会典》卷之六十九记载,亲王婚礼纳征礼物包括“珠翠燕居冠一顶 (冠盝全),冠上大珠、博鬓、结子等项全。金凤二个。金宝鈿花二十七个”。同书记载的亲王妃赏赐冠服中也有“金凤一对”的字样。
因此小藩认为,这对金凤簪很可能是皇宫官办机构——银作局在永乐二十二年时为藩王们纳妃采礼集中批量专门制作的,所以同款凤簪屡屡出现。对此小藩的看法是,经典款式,不怕撞衫!
彭妃在弘治七年(1494年)被封为益王妃,金凤簪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所制。小藩粗粗一算,彭妃纳采所用的物件就已经是一件有着70年历史的古董了,而等到她的儿媳万妃行册封礼时(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那套同年制作的金凤簪已是123年的古董了。
口衔珠结
在明朝文献中,每当谈及金凤簪时,常常伴有“口衔珠滴”、“口衔珠结”的描述。明代流传至今的历代皇后容像和一些贵族命妇画像上,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皇后及命妇头戴凤冠,插戴衔珠凤簪的形象。益宣王孙妃棺出土金凤簪簪脚上錾刻的“大明万历庚辰伍月吉日益国内宝所成造珠冠上金凤每只计重弍两弍钱捌分正”铭文,明确说明了这类凤簪插戴位置,即搭配珠冠以成凤冠一副。
据《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祐槟墓发掘报告》中的彭妃棺内器物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到金凤簪左右各一,周边掩鬓、小簪之类,与史料所载王妃冠服制度基本相同。
缩水的金凤簪
不过,并不是每个祖祖祖奶奶都能分享得到如此精美的累丝金凤簪喔!益庄王元妃王氏、益宣王元妃李氏所用的金凤簪就是嘉靖年制。据簪上铭文:“银作局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内造金七钱五分”,重量大大缩水,由150克缩为54克左右,同时工艺水平也下降,此时的凤簪用金片制成,省料省工。
小藩告诉大家,嘉靖七年起凡将军以下冠服,折成银两自办。嘉靖四十四年起,郡王及以下人员冠服通行裁革,只有亲王世子妃仍旧。唉~国力日下、宗室日繁,得节衣缩食了,毕竟地主家余粮也不多了啊!
金凤簪如此“缩水”,有的藩王自掏腰包,提高“待遇”。上面说到的益宣王孙妃所用的衔珠金凤簪1对,虽然也是由金片捶、焊接而成,但连珠重170克,大大豪过前两位王妃。簪脚内款上的“益国内宝所成造”,表明此簪可能是孙妃册封为继妃时,由益宣王“自掏腰包”打造。
一对金凤簪曾是祖祖祖奶奶们的发上荣耀,彰显天家富贵,时隔几百年,仍然闪耀光华。遥想当年,小藩的祖祖祖奶奶们带着古董凤簪,必定是摇曳生姿,风华绝代啦!
来源:江西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