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种境界: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你向往哪一种?

2018年12月24日 11: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人生三种境界: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你向往哪一种?大英国家图书馆,以藏书之多、之权威而享誉世界。它的广场上树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竟有三人来自东方:老子、孔子、六祖惠能。他们就是西方哲学眼中的“东方三圣”,正是这儒释道三圣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根基。

  有人说,儒家说的是“拿得起”,佛家说的是“放得下”,道家说的是“想得开”。

  儒家教人入世,要有“横渠四句”的责任与担当,有“敢为天下先”的自信与勇气;佛家劝人出世,以静气为基,不妄想执着;道家追求超世、讲究自然,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合之,便是以出世之心,凭超世眼界,做入世之事。这便是儒释道最贴近人内心的人生启迪。

  儒之入世,要拿得起、有正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望远,踌躇满志。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越大的事业,就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

  第三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还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厚积而薄发”。

  佛之出世,要放得下、有静气

  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见往往只是表面。虽然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但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是出得来,而进不去。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年龄渐长,发现这个世界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是进得去,而出不来。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一切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这时就不再与人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

  超世,要看得开、有大气

  哲学大师冯友兰有“人生四重境界”之说。

  一是自然境界。顺着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来处事,对所做的事并不深入思考。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了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人处平地,到处都会遮眼阻路;人登顶峰,便能一览世间通途。这就是想得开的秘密——眼界高低。这四重境界,境界越高就越想得开。想开到什么程度,则决定于人的视野放到多大,眼界拔到多高。

  清茶薄酒、一饮一啄,

  浮生一盏、知己二三。

  双旦之际,“博观严选”特推出

  三教主题青玉茶盏。

  集审美、实用、收藏于一器,

  既可与朋友拼团购买,

  也可自购整套收藏。

  A款

  鱼儿由外向内游向漩涡中心 犹如毅然投身纷扰之中

  是为“入世”

  B款

  鱼儿从漩涡中逆流而出 犹如拂净满身挂碍

  是为“出尘”

  C款

  “只羡鸳鸯不羡仙”,双鱼并肩徜徉于江湖

  是为“逍遥” 

  长按扫码进入“博观严选” 参与拼团!

 
 
 
 
 
 
 
 

  一盏人生 三种境界

  愿你百千种滋味遍染尝尽

  却依旧君子如玉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道家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